平等機會檔案 (2015年10月)
《一些人˙一些事 -- 深思簡論》

接納與關懷─醫治精神病的良藥

引言
近月社會上接連發生涉及精神病患或情緒困擾人士的倫常慘案,叫人不勝唏噓。這些悲劇都不禁叫我們疑惑,究竟現時本港預防及處理精神病患的政策是否全面,社會給予精神病患者及其家人的支援是否足夠。適逢每年10月為精神健康月,正好讓我們反思,如何加強支援精神受困擾的人士,預防悲劇再次發生。

世界心理衛生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Mental Health於1992年將10月10日定為「世界精神衛生日」 World Mental Health Day,藉此提高世人對精神健康問題的認識,以行動支持精神健康。而食物及衛生局更把每年10月定為「精神健康月」,與多個政府部門及非政府機構包括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舉辦大型宣傳活動,讓社會加深了解及接納精神病患。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尊嚴與精神衛生」,目的是指出不少精神病患者在接受診治以至日常生活上仍飽受傷害,尊嚴被剝奪。

對精神病的負面標籤和偏見
毫無疑問,社會上對精神病仍存有負面標籤和偏見,影響到精神病患者無法有尊嚴地生活。平機會於2011年進行了一項調查,研究大眾對殘疾人士的態度。調查發現,在公共生活的多個範疇(包括房屋、公共服務、教育),精神病患者持續地最受大眾歧視和不為接納。超過半數受訪者表示不想與精神病患者為鄰;近七成人不同意融合教育有利患精神病的兒童。

近年政府積極在各區興建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但屢遭阻撓,遇到社區人士反對。這些統計數字及現象均顯示,社會要摒除對精神病患的定型觀念和偏見,仍然長路漫漫。

精神病患者失業問題
誠然,定型觀念和偏見令精神病患者在就業和教育上備受歧視,從而減低他們融入及參與社會,以至自力更生的機會。根據統計署於2013年的資料,精神病患者或情緒病患者的失業率為7.8%,較全港整體失業率即3.4%,高出逾一倍。

現時《殘疾歧視條例》保障精神病患者在教育及僱傭等公共範疇免受歧視。然而平機會不時接獲及處理這類歧視投訴。當中不少屬僱傭範疇,主要是僱主無理解僱有精神病患或曾接受治療並已康復的員工,又或給予他們較差待遇。不少精神病患者亦表示,在工作間受到同事排擠。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偏見與歧視往往令精神病患者未能及時就醫及確診,以致演變成嚴重問題。事實上,不少病人以至其家人和至親可能因為懼怕外間目光或感到羞恥而不肯求助,有些則可能害怕失去工作、居所,甚至子女撫養權等,選擇隱瞞病情,不去醫治,令病情延誤。《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2013》估計,每7人便有一人有焦慮症或抑鬱症等情緒病;然而只有26%患者求醫,有更多患者默然忍受疾病的煎熬。

精神病患年輕化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精神健康變差的時候。香港工作時間長、生活節奏快和指數高、競爭劇烈,生活壓力高踞全球榜首,而壓力正是誘發精神健康問題的主要來源。近年本港精神病患更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2014精神健康月籌備委員會於去年公佈有關香港人身心健康質素的「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結果,年齡介乎15至24歲的受訪者,其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值為53,較2013年的平均值63大幅下跌,反映出年輕人精神健康轉差。

事實上,青年人的壓力絕對不少。除了學業,他們更要面對成長期的不同問題,包括自我肯定、建立社交網絡以至朋輩關係等,若得不到適當指引,可能會出現嚴重精神困擾。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於2015年發表的調查報告便指出,年齡在11至30歲的年輕受訪者之中,有38.9%曾因壓力而有自殺念頭。

年輕人是社會的未來棟樑,我們必須協助他們建立良好心智及抗逆能力,以正面態度應付壓力與困難。除了給予年輕人多些關懷,作為父母及長輩的更應以正確態度面對下一代的情緒偏差或精神困擾問題,切勿忌諱精神病標籤而拒接受專業評估和治療,令問題惡化。

精神健康服務及人手嚴重不足
無可否認,香港的精神健康政策與服務目前仍有不足。病人到醫管局屬下精神科專科門診首次預約的整體輪候時間中位數由2011-12年的6個星期增至2013-14年度的8星期。同時,我們也欠缺足夠醫護人手(包括精神科醫生和護士,以及輔助醫療專業人員),以應付本地精神健康服務的需要。這一切都窒礙了精神病患者及時醫治及康復的進程。

平機會倡議設立精神健康局
平機會一直倡議政府應規劃全面而長遠的精神健康政策,以促進和改善整體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並制定策略和措施,讓病患者融入社區以及康復者重投社會,並處理與特定年齡有關的精神健康問題。政府又應根據適當和有廣泛基礎的統計和研究數據,擬定長遠人力計劃,培訓精神健康專業人士。

平機會更倡議,政府應考慮設立高層次的精神健康局,負責統籌和監察各項精神健康服務,以確保可成功推動跨界別合作,包括舉辦更多的公眾教育活動,以減除社會上對精神病的負面標籤和偏見。

結語
歸根究底,歧視與偏見是源於缺乏知識,因而產生恐懼、排斥。我們社會需要的是更多的諒解以及同理心。事實上,每個人不論年齡、性別、職業和背景,都有可能受到精神困擾。終我們一生,我們都有可能經歷情緒或精神健康問題,就有如傷風感冒一樣。當我們設身處地時,我們都希望得到支持與關懷,而不是抗拒與排擠。藉着每年一度的精神健康月,就讓我們摒棄歧視,好讓有需要的人得到關心照顧,過着有尊嚴的生活。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周一嶽

(本文刊於 2015年10月29日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