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機會檔案 (2010年1月)
《一些人˙一些事 -- 深思簡論》
在推行平等機會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市民大眾就不同議題向我們表達意見,反映了他們十分關注平等機會。其中一項話題,是大眾慣常和既定的審美眼光和尺度對其他人造成之影響。
來自不同種族的人都各具特性,外貌特徵各異,同樣地,有殘疾的人士外觀亦可能與其他人有點不同;即使沒有殘疾,只要年紀或體格不同,長相自然都不一樣。可喜的是,人人都可以各具獨特的氣質和美態,令世界多姿多彩;可悲的卻是,人總會在不知不覺間為「美」定下了某些可能是十分主觀的尺度。社會上這些所謂完美的外觀,並非人人可達,但也不代表我們就沒資格得享有尊嚴的人生。
可惜,有些人過度著重美貌和外觀,甚至把其他未能符合既定「標準」的人定型或標籤。以人的外表而將之定型,往往會對某些身材樣貌未能「達標」的人構成歧視,這樣是不公平的。
審美眼光過於理想化和商品化,有時實在為害不淺。為了切合現今社會那種追求完美無瑕的審美觀,許多年輕人的身心都承受無比巨大的壓力,甚至因為「求美不遂」而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報刊上時有報導年輕女星患上厭食或暴食症的新聞,在在都反映了現今社會的實況,根據香港進食失調康復會的資料顯示,香港女性飲食失調的數字正在上升,當中就有過半數的女性是介乎16-25歲的。
這種重視個人外表多於其才能及內涵的趨勢,實在不應鼓勵。我們深信無論一個人的背景、社會地位、種族、身體健康狀況或外貌如何,均應享有平等參與的機會,即使他們的外表或樣貌未能符合所謂的「大眾標準」,他們各自都可擁有獨特而與眾不同的才能。與其花時間聚焦於體態樣貌等不相關的因素,倒不如多些欣賞別人的實際能力、個性、長處及內在美吧!單靠評頭品足來估量一個人的價值,若然成為了社會大眾的一種取態,便會窒礙有潛質及有內涵的人的公平發展,這種負面而扭曲的思想亦會誤導我們作出一些錯誤的判斷。
平機會的權責是執行香港的四條反歧視條例,並推動平等機會,促進社會共融。我們深信只有彼此尊重和互相扶持,才能建構更美好的社會。為達成這目標,我們致力加快宣傳推廣以及社區教育的步伐,提醒大家共融和接納是何等重要。新年伊始,正好讓我們趁機反思社會多元的可貴,並記得人的內涵遠比外表更值得重視。
相關網上資源:
新聞速遞及資料庫
平機會YouTube頻道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