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機會檔案 (2017年5月)
《一些人˙一些事 -- 深思簡論》

精神病患者需要的不只是藥物和治療

引言
早前大熱的港產片《一念無明》在社會掀起一陣熱話,除了因為影片拿下多個獎項,亦因為它真實地展現了香港的社會問題,包括精神病患者和他們的照顧者缺乏支援,還有精神病康復者所面對的歧視。

精神病患愈趨普及
《一念無明》無疑喚起了大眾對精神病的關注。香港生活節奏急促,事事講求效率與回報,工時又長,造成生活壓力大,容易誘發情緒病及其他精神障礙。根據「2016精神健康月」籌備委員會研究工作小組公布的「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2016」,有近三分一(31.6%)的香港人「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

近年香港社會出現了不少關乎精神健康的問題,喚起社會高度關注,包括青少年自殺日益嚴重、自閉症及患有其他學習障礙的學生和家長們缺乏適切支援、患有思覺失調的病人未能及早得到識別和治療,還有社會人口老化,導致認知障礙症服務的需求增加等等。

精神障礙影響個人和社會發展
精神病患之所以值得我們關注,因為它不單損害個人健康,更直接影響我們社會的發展。世界衛生組織(世衛)便指出,因精神不健康而引起的心理疾病,是引發生理疾病和早逝的主要原因。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調查(註1),成員國約有 20% 的工作人口受精神問題困擾,除了為社會帶來沉重的醫療和經濟負擔外,更影響國民生產力,導致失業、家庭破裂以至其他社會問題。以英國為例,精神健康問題令該國每年損失700億英鎊,即4.5%的國內生產總值(註2)。經濟學人智庫於2016年公布的「亞太精神健康融入指數」報告亦指出,精神病令澳洲和新西蘭的國內生產總值分別減少了3.5%和5%。

今年世衛將每年4月7日的「世界衛生日」之主題定為抑鬱症,並展開長達一年的宣傳教育運動。現時全球約有6.15億人患有抑鬱或/和焦慮症,佔全球人口10%。世衛估計,到了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負擔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然而,即使在高收入的國家,有近50%的抑鬱症患者得不到治療,原因是政府投放在精神衛生的預算不足。

香港精神衛生資源不足
香港方面,政府在2016/17年度給予醫管局精神科服務的撥款為47億港元(註3),佔該局同年的整體撥款(534億元)近9%,並佔整體公共醫療衛生開支(約700億元)大概6%。

一直以來,社福及衛生界團體均批評政府投放在精神健康上的資源不足,亦欠缺全面政策。經濟學人智庫於2016年的「亞太精神健康融入指數」報告便指出,香港的精神健康指數在15個國家和地區中排行第七,得分65.8。報告認為,香港缺乏一套正規而全面的精神健康政策,醫療和社會服務之間的協調亦不足。

現時本港有約24萬名精神健康有問題的人士透過醫管局接受治療及支援服務,較2012/13年度增加21%,其中兒童及青少年組別的求診人數更增加逾五成,但同期在醫管局工作的精神科醫生只增加了7%至356名。事實上,目前香港在精神衛生的醫護人手極度短缺,世衛建議每1萬人應有1名精神科專科醫生,但香港的比例卻是2.5至3萬人才有1名醫生。不少團體及人士便批評人手短缺導致醫管局精神專科的新症輪候時間太長。以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專科門診為例,2016/17年度新界東的非緊急新症輪候時間為136周,即2年7個月,其他地區的輪候時間亦介乎49至95周。

明顯地,公共醫療體系的精神科服務並不能滿足需求。至於私營服務方面,私家醫生收費昂貴,據知收費由每次1000元至1萬元不等,絕非一般市民或「打工仔」可應付。另一方面,僱主及保險公司一般不願支付相關醫療開支,以致患者往往因為不能負擔而延誤診治,令病情惡化。

能否得適切支援直接影響參與社會權利
一直以來,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 十分關注本港精神健康問題。根據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殘疾人士包括精神病患者,應在獨立生活、融入社區、醫療衛生與康復,以及工作就業等方面享有平等權利、自由和尊嚴。精神病患者能否得到適切治療及支援,可謂直接影響他們平等參與社會的權利。

平機會透過執行《殘疾歧視條例》,致力消除精神病患者面對的歧視。從2011至2016年,平機會收到共444宗基於精神病而作出的殘疾歧視投訴,佔這6年間根據《殘疾歧視條例》作出的投訴的20%。這些投訴當中,66%屬於僱傭範疇,當中牽涉不獲招聘、無理解僱和不公平待遇等,反映了社會對精神病患者及康復人士以至他們的家人,仍是抱有偏見、負面和抗拒態度。

針對本港的精神健康問題,以及如何協助病患者融入社區、康復者重投社會,平機會一直積極作出政策倡議,又進行有關研究,包括2016年公布的《香港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及其他社福設施選址所遇困難的研究》。過去4年,平機會並參與了精神健康檢討委員會的工作,就本港精神健康服務和政策以及未來路向,給予意見。

今年4月18日政府終於發表了《精神健康檢討報告》,當中提出40項建議,涉及20個範疇。報告除了指出不同年齡層,包括兒童及青少年、成人,還有長者的精神健康服務不足之處和改善空間之外,亦包含了不少提升服務能力的建議,這與平機會建議當局處理特定年齡的精神問題可謂方向一致。

然而,報告並未有就長遠精神病人數目以及醫護人手需求作出具體估算,對於長遠精神健康政策規劃和藍圖亦着墨不多。平機會過往便曾表示,政府應規劃全面而長遠的精神健康政策,又應擬定長遠人力計劃,培訓精神健康專業人士,以促進和改善整體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

至於報告內建議設立常設諮詢委員會,還有制訂長遠心理健康推廣策略,以增加公眾對精神障礙的認知,平機會表示支持。歸根究底,我們的社區需改變對精神病患的態度,增加對精神病患的關注、認識和接納,從而減少偏見與歧視,建造共融社會。尤其是僱主,應該摒棄對患病僱員的偏見,給予他們更多的諒解、關懷和合理適切的協助。

結語
《一念無明》的編劇陳楚珩表示,希望觀眾在看完電影後可把電影帶進生活,多思考別人背後的故事,適當地給予關懷和愛,也希望正經歷痛苦的人感到有人同行。對於早年曾作為精神科護士的我來說,可謂感受特別深。在我服務期間,我曾見到不少受精神障礙困擾的人遭到家人、朋友、僱主甚至社會離棄,孤獨面對病患,鬱結解不開,痛苦萬分。對於他們來說,需要的不只是藥物和治療,而是支持、諒解和鼓勵,令他們覺得人間有情,希望仍在,並可有伴同行,不再孤單。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陳章明教授

註1:Sick on the Job: Myths and Realities about Mental Health and Work, OECD, January 2012
註2:Mental Health and Work: The United Kingdom, OECD, 2014
註3:根據食物及衛生局於2017年4月25日向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提交的文件

(原文載於2017年5月26日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