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

港色生活

播放

Kishor 是一個電視維修技工,他為人友善、笑容可掬,但每當登門為客人維修時,人們總不會輕易讓他入屋,為的是他有著不一樣的膚色和口音。雖然 Kishor 居港十多年,但他跟大多數居港的尼泊爾人一樣,生活在以尼泊爾人為中心的小社區,對香港的人和事不聞不問,過著簡單而刻板的生活。

Kishor 的兒子 Kumar ,跟一般低下階層的南亞裔學童一樣,雖然能聽能講,卻不懂看中文。由於不懂中文,無論是升學、就業以至娛樂,都沒有什麽選擇。空閒時只會上網玩遊戲,看看電視,甚少走進屬於香港人的社區。

獨居的退休足球教練威叔,義務幫助 Kishor 組織少年足球隊。重拾教鞭,令威叔再有生氣。與一群新朋友接觸,令威叔認識一個早已存在,但不被看見的世界。

內容分析

香港是一個多元種族社會,除了95%人口是華人,仍有34萬多的外籍人士,包括6萬多歐美國家人士及28萬多亞洲裔人士。在港的菲律賓、泰國、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等少數族裔居民的數目不斷上升,但他們的需要往往被忽略,因着不同的語言、膚色或種族,不時受到歧視。

像 Kishor 和 Kumar 這些少數族裔人士,在教育、社會適應及融合各方面都處於弱勢。Kumar 就讀的學校以英語授課,他學到的中文很皮毛,根本未能應付日常生活。他能說尼泊爾語、但不能讀、寫尼泊爾語。這種「雙文盲」的困局,令他們升學和就業障礙重重。

不時有業主拒絕租物業予印巴籍人、有僱主拒絕為少數族裔人士安排面試、或給予他們較差的工作待遇、亦有服務提供者只向某個種族人士提供服務(或優惠)等等,這些都是種族融和的障礙。

有人認為香港的種族問題不算嚴重,因為我們沒有發生街頭暴力,更沒有種族衝突,但看真一點,我們如何對待不同種族的異鄉人?他們的需要,我們是正視還是漠視?他們的存在,我們是關心還是擔心?我們的社會環境和制度,可有給予他們發揮才能的平等機會?

若閣下需要更多有關種族融和的資料,可瀏覽以下網站︰

  1. 民政事務總署種族關係組
  2. Asian Migrant Centre
  3.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