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ual Opportunities Commission

Search

Chairperson’s Articles

消除負面標籤 確立共融文化 (Chinese only)

02/09/2022

2019冠狀病毒病肆虐全球,疫情已經持續了兩年多,香港的經濟,我們的生活,從學習到工作,以致衣食住行均受到嚴重的影響。維持良好的精神健康,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各種挑戰,尤其重要。政府、復康組織和志願機構都推出不同活動和支援計劃,推廣精神健康的重要性,讓市民正確認識精神病患,保持身心健康之餘,並消除對精神病患者及康復者的偏見和負面標籤。

要消除社會人士對精神病患者和康復者的誤解,大眾傳播媒體可說是責無旁貸。不同的媒體,包括電視、電影、電台、報章、雜誌及網媒是大眾市民獲取資訊的主要媒介,對大眾的意見取向以及社會價值觀有極大影響。遺憾的是,為了吸引讀者和觀眾的注意,部分媒體有時會作出誇張和渲染的報道及描述,這些誇張報道不限於在報章上出現,在電視劇集的情節中亦不時有渲染的描述。

誇張誤導手法搶收視    適當嗎?

在最近一套電視連續劇中,就有一幕「精神病患/康復者因沒有定時服藥,導致精神病復發,無故在行人隧道內亂刀斬人」的情節,該幕情景總的來說是渲染了一些針對精神病患者的負面標籤。

雖然相關監製後來已道歉,但我仍不禁要問:「用如此誇張誤導的手法,將負面標籤加諸精神病患者來搶收視率,適當嗎?」須知精神病患者也是有血有肉的人,面對歧視會非常難受,若再任意被無理地加上負面標籤,只會使他們更不願正視精神健康問題,對整體社會而言,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根據平機會的《平等機會意識公眾意見調查2021報告》,在量度整體反歧視態度的問題中,其中一條問題是:「我不介意在自己屋苑附近設立精神病康復者中途宿舍」,有61%受訪者表示同意,表示反對的受訪者佔36%。

由此可見,約三份之一受訪者介意在自己屋苑附近設立精神病康復者中途宿舍,對康復者的負面態度仍然是根深蒂固。

媒體在讓公眾正確認識精神病當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偏見和定型觀念等負面態度,充斥於新聞報道和娛樂資訊的節目當中,讀者和觀眾會不知不覺地受其影響,精神病患者及康復者便不可能獲得完全和公平的接納。這不但妨礙政府在社區設立服務精神病康復者的醫療或復康設施,亦會影響他們的復原及融入社區。

除了對精神病康復者的負面標籤,在媒體上亦有一些對殘疾人士的定型觀念,例如:「他們是可憐的」、「他們適應能力不足」、「他們是家人和社會的負擔」等,從而更忽略了很多殘疾人士勇於面對和克服身體的局限,在不同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對社會的貢獻。

消除定型觀念    單靠法例並不足夠

根據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的《操守守則》第8條,「新聞從業員在處理有關年齡、種族、膚色、信仰、殘疾、婚姻狀況、私生子女、性別或性傾向等內容時,應避免歧視。」因此,我懇切期望媒體在處理有關題材時應加強敏感度,多留意所採用的手法是否會造成煽動或助長歧視的效果。

要消除對殘疾人士負面的迷思和定型觀念,並為殘疾人士建立正面的形象,單靠法例並不足夠,一個注重平等共融、拒絕歧視的媒體文化更為重要。無論是在新聞報道方面,抑或在電視和電影製作方面,都應該時刻保持敏感度,切忌隨意地以殘疾人士的身體或健康障礙作為取笑、鄙視或嘲諷的對象。

我更希望在新聞報道、電視、電影和網絡製作上,可以安排多一些不同殘疾人士和精神病康復者參與,報道多一些積極和正面的人和事,藉此消除針對殘疾人士的定型觀念及負面標籤。

平機會的「平等機會之友會」於2022年9月16日舉行「工作間的支援:看不見的殘疾人士」網絡研討會,以加深大眾認識「看不見的殘疾」。看不見的殘疾,即是不易察覺的殘疾,例子包括精神健康問題、自閉症及亞氏保加症、自體免疫疾病和聽力障礙。研討會旨在幫助大眾了解聘用有看不見的殘疾者的好處,及學習如何在工作間支援有看不見的殘疾的僱員,歡迎人力資源從業員報名參加。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朱敏健

(以上文章於2022年9月2日刊登於明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