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機會委員會

搜尋

主席文章

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在疫症下擁抱種族多元

18/03/2020

平等機會檔案 (2020年3月)

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在疫症下擁抱種族多元


聯合國於1966年將3月21日定為「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藉此推動國際社會攜手消除基於種族的歧視,並鼓勵大眾關注種族共融議題。

今年這個日子特別有意義,事關在2019冠狀病毒病肆虐全球下,各地出現了排外情緒和種族主義以至歧視。在不少歐美國家,一些居民將對冠狀病毒的恐慌投射到華裔人士以至亞洲人身上,將華裔人士標籤為病毒源頭和帶菌者,對他們辱罵、威嚇甚至暴力對待。由於社交媒體普及化,這些種族偏見的信息散布得更快更劇烈。

各地出現排外及種族主義

正當我們以為地球已變得一體化,國與國的邊界愈趨模糊,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價值觀念融合在一起之時,一場疫症卻將這些聯繫斬斷,各地進行大規模的封鎖措施,包括發出旅遊警示、停止外來旅客的入境簽證,以及停止公共交通運作。但更大更深的隔閡莫過於排外和種族主義,它們如巨浪般翻起了不同族裔和群體的矛盾。縱然科學家和醫學專家們都指出,把病毒與某一個民族或群體掛鈎並無科學根據,但不少人仍是要將對病毒的恐懼宣洩到某些民族上。我們不禁反思,究竟這些現象是反映了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還是人們對病毒的恐慌,驅使他們失去了理智?

在香港,2019冠狀病毒病亦衍生了不同層面的歧視現象,包括酒店拒絕醫護人員入住、餐廳拒絕招待內地或說普通話的客人等等。這些措施或做法以對抗及控制疫症散播為擋箭牌,但難以掩飾它們的歧視性質,個別更摻雜政治在其中,製造社會矛盾、分化社會。過去數月,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便收到接近600宗與疫症有關的歧視查詢及投訴,包括針對這些措施的查詢和投訴。

舉例說,有餐廳拒絕招待內地或說普通話的客人,餐廳表示這是為了保障其他食客的安全,是自保措施。但有關措施真的有必要和有效用嗎?首先,餐廳這樣做是假設了所有內地客人都染上或有可能染上2019冠狀病毒病,有可能構成「殘疾歧視」。其次,餐廳的告示指不招待說普通話的客人,但卻沒有表示不招待其他語言的客人,例如說英語、法語的非華裔人士。而由於大部分說普通話的都是華裔人士,有關告示可能歧視華裔人士,違反《種族歧視條例》。

種族歧視定義

根據法例,「種族」的定義是指一個人的種族、膚色、世系、民族或人種。雖然「語言」並非條例下所界定的「種族」定義,但若某些語言的要求或條件並無理據,但卻令某種族群體人士因無法符合有關要求而蒙受不利,那麼有關要求或條件可能導致間接歧視該種族群體。

有人說,香港人與内地人同是華人,何來種族歧視之有。假若平機會控告光榮冰室,那麼便可印證香港人與內地人屬不同族群。這個觀念是完全錯誤的。違法的種族歧視絕對可以發生於同一種族內。以服務提供為例,會否構成歧視,主要視乎服務提供者在提供服務時,會否因為顧客的族裔,而對其施予不利對待,至於服務提供者本身的種族並不在考慮之列。例如,一名華裔人士開設餐廳,他/她只准許美國白人光顧,拒絕招待華裔顧客,那麼該名華裔經營者便是直接種族歧視華裔客人。

又有人說,客人有權選擇光顧那間店鋪,為何店鋪沒有自由選擇顧客?要解說這疑問,我們先要明白,反歧視法例的目的是確保公眾在不同公共活動領域不會受到不利和歧視對待。現時反歧視條例規管的公眾活動範疇包括教育、僱傭、貨品、服務及設施的提供,還有進入、處置和管理處所等等。開設及營運餐廳和酒店既是打開門做生意,向公眾提供餐飲和住宿服務,因此要受現行的四條反歧視條例所規管。

從以上可見,所謂抗疫的措施是否屬違法歧視、為何違法,均有法律依據。事實上,平機會在執行反歧視法例時,必須有法律依據,有些言論和行為縱使極為不恰當,是徹頭徹尾的歧視,但若不在法例涵蓋的範疇,平機會亦沒有法律基礎去採取跟進行動,只可透過倡議或發放信息,呼籲公眾避免作出有關言論或行為。

是其是 非其非

有人認為平機會這樣是站在道德高地作出批判,有評論員甚至指平機會是「昧於現實,近乎虛偽」。對此我絕對不同意。首先,作為維護本港平等機會的法定機構,平機會有責任就歧視行為發聲。其次,平機會絕非昧於現實,我們明白市民對2019冠狀病毒病極度憂慮,但正如不少醫學和傳染病專家指出,最有效對抗疫症的是科學和理性的分析。以不招待內地人為例,政府已採取檢疫措施,要求從內地來港的所有人士進行14天隔離,截至3月中為止,感染冠狀病毒的絕大多數為本港居民。由此可見,不招待內地人的措施並非合理地需要的。

平機會並無意做「道德判官」,我們亦非「政府喉舌」,我們只是依據法例賦予的權力,忠誠地執行職務、履行職責,本著「是其是,非其非」的態度,為受到不平等對待的人士和弱勢群體發聲。

結語

有人說危難揭開人性醜惡的一面,但我卻相信危難也展示人性光輝的一面。在疫症肆虐下,本港不少市民自發募捐抗疫物資,免費派發予弱勢社群包括本港少數族裔。由於與主流社會的隔閡,以及防疫資訊未能翻譯及時,很多少數族裔對於疫情的發展情況和防禦措施所知不多。因此,不少志願團體和個別人士紛紛自發製作短片、派發物資,助他們對抗疫症。這些舉措都叫人深深感動,體會到疫症無情,但人間有情。

的而且確,活在當下的世代,無論是面對地球污染也好、疫症也好,我們已不可獨善其身,與其他地域的民族又或社會上的不同群體完全分隔。「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是日本早前捐贈物資予中國時所引用的佛偈。穹蒼之下,我們無分種族,同享一樣的清風與明月。我們都是地球村的一份子,只有拿出勇氣,團結一致地共同努力,秉承包容尊重的精神,人類才可征服當下疫症的挑戰。在「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將臨之際,就讓我們擁抱種族多元,推動種族平等。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朱敏健

 

(以上文章於2020年3月18日刊登於信報、星島日報、立場新聞及獨立媒體)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