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機會委員會

搜尋

平等機會委員會

香港年輕殘疾人士從學校過渡至工作的有效策略的研究

《同一天空下》生命短片系列

平等機會培訓課程

春季課程現已接受報名

對職場精神病患者的標籤及歧視態度之研究

延長平機會策略性工作規劃2020-22

平機會年報2021-22

承傳廿五載 同心創未來

本港中學實施全面性教育研究

聾健司法平等:供殘疾人士、法律工作者和參與司法程序人士參考的指引

平等機會青年大使計劃2022/23

摒棄歧視 同心抗疫

《種族多元共融僱主約章》

 

認識平機會

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於1996年5月成立,是香港的法定機構,負責執行《性別歧視條例》、《殘疾歧視條例》、《家庭崗位歧視條例》及《種族歧視條例》。

平機會致力消除基於性別、婚姻狀況、懷孕、餵哺母乳、殘疾、家庭崗位及種族而產生的歧視。

此外,平機會亦致力消除性騷擾、基於餵哺母乳的騷擾,以及基於殘疾和種族的騷擾及中傷行為,並促進男女之間、傷健之間、有家庭崗位和沒有家庭崗位人士之間,以及不同種族人士之間的平等機會。

日前傳媒報道,一名網民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指較早前乘坐本港航空公司從內地來港的航班,期間有空中服務員與同事交談時取笑不懂說英語的內地乘客,涉嫌歧視內地乘客,該網民並上載有關講話的錄音。事件隨即引發廣泛評論和各方面的猛烈批評,事後航空公司已就有關事件道歉並解僱涉事的空中服務員,不少人更認為要嚴防及杜絕同類事件再次發生,保障內地同胞免受歧視。

521日是「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對話和發展日」(簡稱「世界文化多元日」),以宣揚跨文化對話在實現世界和平與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香港要吸納海外人才,建立共融文化非常重要。從近日一些事例,我喜見政府和不同界別正朝向正確方向邁步前行,更期望資源、力度和覆蓋面進一步提升,不斷完善種族文化共融的民間配套,既消除本地非華裔社群所面對的障礙,亦持續吸引海外人才留港發展,真正做到搶人才、留住人才以至培養人才,為香港中長遠發展打下更堅實基礎。

兩人坐在桌邊握手。坐在中間的人正在鼓掌。

下周一便是5月1 日國際勞動節,亦是香港疫情過後踏入復常路的第一個勞動節。新冠病毒病過去三年在香港肆虐,打擊經濟之餘,更令不少打工仔失去工作。有些僱員更因為感染了新冠病毒病而被解僱或不獲聘用。現行的《殘疾歧視條例》保障殘疾人士在僱傭範疇免受歧視,受到歧視的人可以向平等機會委員會作出投訴。

平等機會青年大使在錫克廟享用傳統美食。

平機會一直以來非常重視青年工作,並透過不同的活動培育青少年及兒童的平等共融觀念。去年年底,平機會推出了「平等機會青年大使計劃」,招募大專生成為青年大使,向他們推廣平等機會和多元共融的價值。36位青年大使在過去數個月參加了多個體驗式學習活動,透過親身體驗了解不同群組及族群的生活,從而提升他們對平等機會的認識。

一對父母和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孩子坐在沙發上把彩色的汽球拋到空中

我在這兩星期出席了多個響應3月21 日「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而舉行的活動。其實,3月21 日除了是「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外,也是「世界唐氏綜合症日」,兩者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呼籲大眾關心社會不同的羣體。

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教育 何去何從

少數族裔人士的中文程度不足,一直是他們在升學就業和融入社會的最大障礙,亦直接影響其上流機會。這課題是平等機會委員會多年來的重點關注之一。

3月21日是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平等機會委員朱敏健主席衷心寄望教育界、決策者、非華裔社群,以至僱主和廣大市民,攜手關注中文能力不足對少數族裔人士帶來的顯性和隱性歧視,化評論為行動,為群體帶來實質改變,讓不同種族人士在各行各業都能夠發光發亮。

消除歧視和偏見  正面對待精神病患者

芷君:

數年沒見,在我記憶中你還是小時候的模樣。最近與你爸爸傾談時,才知道你正在攻讀醫科,你長大成人了,更有意成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我對你的選擇感到很高興。

精神健康對每個人都十分重要,正如行政長官早前指,「精神健康是市民『幸福感』的關鍵之一」。根據一個在2015年發表有關精神健康的研究,有13%香港居民是精神病患者,可見在香港患有精神病並不罕見。

為了響應3月21日的「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平機會舉行連串活動推動種族共融,今年的主題是「推動平等  不分你我」。

1960年3月21日,南非沙佩維爾(Sharpeville)舉行和平示威活動,反對種族隔離「通行證法」。在這次活動中,警務人員開槍擊斃69人。聯合國大會於1966年將每年3月21日定為「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希望提醒每一個人,種族歧視對社會的傷害,並鼓勵大眾致力促進及傳遞有關種族融和的信息。

平機會每年都會積極響應,在這個紀念日的前後,舉辦推廣種族平等和共融的活動,藉此推動社會關注種族平等,消除歧視。

平等機會委員會署理主管(政策、研究及培訓)徐妤婷女士(中)、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及副教授陳家承博士(左)及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何振業博士(右)在2月28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對職場精神病患者的標籤及歧視態度之研究」結果。

根據一個在2015年發表有關精神病的研究,有13%香港居民是精神病患者,可見在香港患有精神疾病並不罕見。

為了評估公眾對精神健康的意識及認知,以及探討精神病患者於職場被歧視的普遍程度,平機會委託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進行「對職場精神病患者的標籤及歧視態度之研究」。研究團隊透過問卷調查,訪問了858名參加者,包括593名在職人士及265名精神病患者,以及與50名管理層職級的僱主及主管進行深度訪談收集意見。

服務提供者不論從平等機會或生意考慮的角度,都應該平等對待來自不同地方的客人。

香港正踏入復常之路,大部分的防疫措施已被解除,香港與內地亦已全面通關,交通及人流往返逐步回復正常,香港特區政府更正式啓動大型宣傳活動,向全球展現香港的新魅力、新發展、新機遇。

 

左起:明愛專上學院健康科學院實務副教授、護理學榮譽學士學位(學術)課程主任賴芷君博士、平機會行政總監(營運)朱崇文博士、平機會署理主管(政策、研究及培訓)徐妤婷女士在新聞發布會講述研究的結果。

過去數年,香港在新冠病毒病的影響下,很多社區支援及暫託服務都因為疫情而暫停或推遲。照顧者有時更需要與被照顧者分隔,加劇了照顧的困難,照顧者在家中照顧晚期病患者的壓力更鮮為人知。

為了找出香港晚期疾病患者的照顧者壓力高危因素、調查照顧者壓力、被照顧者的疾病和僱主支持之間的關係,以及探索就業和非就業的照顧者在壓力類型上有否不同,明愛專上學院健康科學院以問卷調查及深入訪談,進行了「晚期疾病患者的家屬照顧者」研究。該研究項目獲平等機會委員會「平等機會研究項目資助計劃」撥款資助。

一年之始,正是回顧過去、展望將來的適當時機。作為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主席,我亦在此整理一下2022年對種族平等共融議題的一些觀察,並分享對未來方向的看法。

綜觀過去一年的相關討論,有些問題依然存在,有些則取得若干進展。展望未來一年,平機會希望能推動各界把這些具建設性的討論,轉化為實際行動,透過官、民、商三方協作,引導市民大眾正視和破除種族偏見,共同邁向種族共融。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