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機會委員會

搜尋

平等機會委員會

2023 秋季課程現已接受報名

認識性騷擾系列: 校園性騷擾

平機會已委托一外間獨立顧問公司於2023年9月1日至10月6日期間進行處理投訴及查詢「服務使用者意見調查」。

如有查詢,請致電本會熱線 2511 8211。

平等機會社會參與資助計劃 2023-2024

香港普通學校教育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挑戰、有效政策及最佳措施研究

香港年輕殘疾人士從學校過渡至工作的有效策略的研究

《同一天空下》生命短片系列

對職場精神病患者的標籤及歧視態度之研究

延長平機會策略性工作規劃2020-22

平機會年報2021-22

承傳廿五載 同心創未來

摒棄歧視 同心抗疫

《種族多元共融僱主約章》

 

認識平機會

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於1996年5月成立,是香港的法定機構,負責執行《性別歧視條例》、《殘疾歧視條例》、《家庭崗位歧視條例》及《種族歧視條例》。

平機會致力消除基於性別、婚姻狀況、懷孕、餵哺母乳、殘疾、家庭崗位及種族而產生的歧視。

此外,平機會亦致力消除性騷擾、基於餵哺母乳的騷擾,以及基於殘疾和種族的騷擾及中傷行為,並促進男女之間、傷健之間、有家庭崗位和沒有家庭崗位人士之間,以及不同種族人士之間的平等機會。

人人都希望可以有一個適合自己的居住環境,少數族裔社群當然不例外。在現實中,少數族裔社群的需要,通常會被納入基層住屋措施中作關注,較少單獨討論。適逢10月2日是「世界人居日」(World Habitat Day),就讓我們多了解少數族裔的居住條件變化,亦對他們面對的障礙多加關注。

六名年輕人正在大樹下的路上行走

開學在即,各大專院校的不同學院及學系紛紛舉行迎新營,為剛進入大學之門的同學提供互相認識的機會,讓他們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我相信很多大學的迎新營都是順暢地進行,為新生們打開校園生活的序章。然而,近日一些大學的個別迎新營相繼爆出懷疑性騷擾事件,引起廣泛與論及公眾關注,亦掩蓋了其他迎新營的可取之處。對於這一少撮的不當行為,我們絕對不能容忍,更應積極採取行動預防和制止。

一名孕婦在辦公室手執一份文件和一支筆

懷孕對婦女來說是一件人生大事,除了要迎接新生命的來臨,為養育小孩做好準備,在懷孕期間身體可能出現不適,心理狀況亦可能受到影響。在職的懷孕婦女,更要承受工作帶來的壓力。如果她們在受僱期間,因懷孕而被僱主歧視或給予較差的待遇,例如解僱或不被續約,定會對她們的身心以至孕育中的孩子造成影響。

一名男子性騷擾一名女子, 他把手放在她的肩膀上

上月底,區域法院就一宗職場性騷擾民事案件評估損害賠償作出判決,裁定一名被性騷擾的女職員可獲$80,000感情損害賠償,以補償她因被性騷擾而蒙受的尷尬、侮辱、情緒困擾和焦慮。法院還裁定她可獲得$10,000懲罰性損害賠償。

平機會歡迎法院作出的裁決。我相信今次的判決強烈提醒所有僱主和僱員,對工作間的性騷擾應採取零容忍態度,性騷擾並會帶來嚴重的法律後果。對僱主來說,他們必須建立預防和處理性騷擾的機制,並在發生性騷擾事件時採取果斷行動。

8月12日是「國際青年日」,旨在鼓勵青年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同時更呼籲各地政府重視青年在社會的角色。教育和就業是影響年輕一代成長以至投身社會的關鍵;年輕人口比例較多的少數族裔群體,還要面對語言障礙和種族定型等額外挑戰。我們深信有關教育及就業方面的改善措施,不但呼應國際青年日的倡議,更有助本地少數族裔青年跨越障礙,讓他們發揮所長,貢獻香港社會。

「餵哺母乳,不容歧視」海報

每年8月的第一個星期是「國際母乳哺育周」,全球170多個國家均參與不同形式的慶祝和教育活動,旨在喚起社會各界對母乳餵哺的關注。今年「國際母乳哺育周」的主題是「促成母乳餵哺:為職場家長創造改變」(Enabling Breastfeeding: Making a Difference for Working Parents),重點關注餵哺母乳的在職婦女,並藉此推動職場的母乳餵哺權,讓哺乳婦女在產後重返工作崗位時得到適當的支援。

一名女子舉起一張寫了#MeToo的告示貼

#MeToo運動在2017年由美國演藝界開始,伸延至商界、政界,以至不同種族及行業的人士都紛紛為此發聲。近期,#MeToo運動在台灣再度變得熾熱,甚至引起軒然大波,燃燒政界、教育界、文藝界以至演藝界。而這股風氣近日更席捲香港,已有不同人士透過媒體或其社交平台發文,指被人性騷擾。

一位老師和數名學生在課室內上課

香港於中小學推行融合教育已經超過25年,政府多年來不斷優化政策,推行各項措施及提供津貼,以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入讀普通學校。為了深入檢視現時融合教育於中小學推行的成效,從而為融合教育的未來發展提供相關政策建議,平機會早前委託香港教育大學進行了「香港普通學校教育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挑戰、有效政策及最佳措施研究」。

父母與他們的女兒開心地躺在草地上

香港人生活忙碌,尤其是上班一族要兼顧家庭和事業,少不免承受一定壓力。為確保僱員能夠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取得平衡、維持身心健康,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家庭友善僱傭措施。然而,最近有調查卻發現,家庭友善僱傭措施並未普及,僱主和僱員對措施的期望亦存在落差。

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於過去5年均低於及格水平,情况令人關注。一般市民况且如此,對於面對多重弱勢的大部分外傭,精神健康更難達至及格水平。

作為人口最多的少數族裔群體,亦是很多本地家庭的核心照顧者,超過30萬名外籍家庭傭工卻極少出現在有關精神健康的主流討論中。適逢6月16日是「國際家務工日」,正好呼籲大家多關注外傭的精神健康。

一男子坐在角落,四周有人向他伸出援手

香港近日接二連三發生慘劇,其中一宗更涉及一名有精神病紀錄人士。事件發生後,惹起社會關注香港人的精神健康、政府對精神病患者和康復者的支援和服務是否足夠和到位等問題。平機會作為執行《殘疾歧視條例》的機構,我們最關心是事件會否引起大眾對精神病患者的標籤及歧視。

日前傳媒報道,一名網民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指較早前乘坐本港航空公司從內地來港的航班,期間有空中服務員與同事交談時取笑不懂說英語的內地乘客,涉嫌歧視內地乘客,該網民並上載有關講話的錄音。事件隨即引發廣泛評論和各方面的猛烈批評,事後航空公司已就有關事件道歉並解僱涉事的空中服務員,不少人更認為要嚴防及杜絕同類事件再次發生,保障內地同胞免受歧視。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