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機會委員會

搜尋

主席文章

讓少數族裔有安居之所

13/10/2021

主要官員近月積極推動解決房屋問題, 並四出探訪基層及劏房戶, 正好呼應早前公布的《施政報告》,重點增加房屋及土地供應。適逢本月初( 104 日)是「世界人居日」( World Habitat Day),作為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主席,我希望藉此談論一下居住的平等機會。

少數族裔租屋困難重重

聯合國訂立「世界人居日」,旨在呼籲各國反思居住環境的規劃,以及提醒各界,人人都應享有獲得適當居所的基本權利。基層住屋問題一直不是什麼新鮮議題,對於一些處於多重弱勢的社群,如少數族裔和內地新來港人士,所受困擾更甚。除了不利的社經條件,社會對這些社群的偏見亦令他們久久未能安居。可是,當關注房屋問題時,這方面的障礙、偏見和歧視卻甚少在討論的核心當中。

平機會多次收到本地少數族裔群體的反映,指他們在租住房屋時遇到重重困難,尤其是低收入戶。業主表明拒絕把物業租予某些種族人士是司空見慣,地產代理抗拒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服務亦非罕見。在選擇少、議價力弱的掣肘下,很多少數族裔家庭只能無奈接受環境較同階層港人為差的住所。

條例禁止租賃範疇歧視

《種族歧視條例》明文禁止租賃範疇的歧視。業主和地產代理若基於種族而歧視準租客,可構成違法行為。不過,儘管少數族裔人士在租賃方面備受歧視,作出申訴卻往往不是他們的慣常行動,就如其他弱勢群體般,不少草根階層的少數族裔人士自感人微言輕。平機會在幾年前的研究亦指出,少數族裔人士普遍不希望被視為「麻煩製造者」,面對差別待遇亦會啞忍。

住所是家的象徵;家是自我認同的地方,也是為我們遮風擋雨的避難所。居於何處,住得如何,絕對影響個人的尊嚴和幸福感。某些國家會針對居住環境制定政策,就居所的安全、租金、面積和入住人數等釐定基準,保障弱勢群體。

非華裔人口一成棲身劏房

劏房正正反映香港繁榮富裕背後落後的居住環境。根據上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香港有約20 萬人居於劏房,佔整體人口約3% 。可是,非華裔人口中竟有約一成棲身劏房,比例是整體人口的3 倍。在這一成非華裔劏房戶中,南亞裔人士佔半, 16% 為非家傭菲律賓人。在港尼泊爾人口中,更超過三成居於劏房,情况令人憂慮。

呼籲遇歧視者投訴

為何較大比例的少數族裔家庭居於劏房呢?答案呼之欲出:社會對少數族裔根深柢固的偏見,使他們難以覓得安居之所,遑論具尊嚴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的認同。既然《種族歧視條例》已提供法律保障,我再次呼籲在租住處所時遇到種族歧視的市民和支援少數族裔的機構及組織,積極向平機會投訴,取回公道。另一方面,我亦明白單靠法律規管並非上策,必須同步通過教育和不同種族之間的交流,才能更切實地推動平等。

外地不少貧民窟都有少數族裔聚居的情况,意味着不同種族人士之間存在不平等。香港社會必須引以為戒,不要讓少數族裔在居住環境上的差別情况進一步惡化,各界更應攜手打擊歧視,讓來自不同種族的人可因應各自的需要和經濟條件作出居住的選擇,不會因種族偏見和歧視被迫選擇聚居於環境較差的社區,種族、宗教和文化背景絕對不應妨礙任何人享有平等的居住權利。

說到底,居所不僅是容身之所,而是讓人安身立命的地方。

https://fs.mingpao.com/pns/20211022/s00052/6878b9dfb64a304326fd60c282aeab2d.jpg

(以上原文在10月22日載於明報。)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