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機會委員會

搜尋

主席文章

種族共融 由學校開始

24/05/2022

每年夏天,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轄下的少數族裔事務組都會招募學生於平機會擔任暑期實習生,提供實習機會,去年的組合是一名巴基斯坦裔大學生、一名華裔大學生和兩名華裔中學生。交流中他們均異口同聲表示,在中學校園內少數族裔和華裔學生之間甚少接觸,這一點令我甚為關注,亦一直不能釋懷。

在港土生土長的巴基斯坦裔大學生表示,自升上一間以非華語生佔多數的中學後,便一直被編入與其他非華裔同學一班,基本上沒有華裔朋友。縱然他能以流利粵語作日常交流,但無論在聽、說、讀、寫四方面,都自評較小學時退步。言談間,他會以「他們」來統稱所有華人,「我們」則指少數族裔,潛意識明顯不感到被接納。

3名來自不同中學的華裔實習生同稱學校雖然接收了小量非華語生,但從無被編入同一班,與其他族裔的同學極少交流,近乎零接觸,亦沒有校園種族共融教育和活動的印象;在進入平機會實習前,對少數族裔社群的觀感絕大部分來自媒體,當中不少屬定型和偏見。

非華語生入學分佈失衡

事實上,非華語生的入學數據亦能反映這現象。在2020/21學年,每4名就讀官立、資助及直資學校的非華語生中,超過一人所身處的學校佔七成或以上學生為非華語生(31%非華語小學生和28%非華語中學生),這並不包括在比例較小的學校中,基於中文水平較低而被獨立編成一班的非華語生。在一些學校,這類非華語班的學生近乎所有課節都集中在一起,與主流班別甚少交流。

另一方面,在全港900多所學校中,31%官立、資助和直資小學及28%中學,並無錄得非華語生入讀,即約三成中小學的華裔學生在校內沒有與其他族裔同輩相處的機會。

要灌輸平等共融觀念,最有效的策略自然是從小培養、由生活着手,學校正是最佳環境。只要讓來自不同族裔和文化背景的孩子一同學習、一同遊戲,他們便能夠從中建立互相尊重和接納的態度。透過相處和溝通,他們不但能認識各自文化之間的差異,同時會加深理解大家的共通之處,日後若遇到片面和誤導性的資訊,也不容易受到影響,這可說是抵抗種族定型、偏見和歧視的最佳防禦。

可惜,非華語生入學分佈數字和不少學生的感受,似乎都反映目前中小學普遍與種族共融校園距離甚遠。

學校忌一刀切將非華語生獨立成班

學校因應非華語生的中文水平不足或其他學習需要而把他們抽出,在部分科目集中施教,是完全符合學生福祉。可是,這絕對不應成為不同族群學生之間的相處和交流障礙,否則,學校不但無法為學生締造學習種族共融的環境,非華語生更會因缺乏以中文交流的生活語境,而影響中文學習進度。正如上文所述的巴基斯坦大學生,在小學時學習得來的中文,因欠缺應用而在中學階段不進反退,確實可惜。

因此,學校在為非華語生編班時應分外留意,避免一刀切把他們獨立成班進行所有課堂,並盡量安排適當比例的課時,讓他們與華語生一同學習和共處。在一些非華語生比例較高的學校,老師更應善用社區資源,積極為學生營造接觸主流社區,或與其他學校華語生作深入交流的機會。

教局應訂指引 促進融入社群

政策方面,教育局應更積極促進非華語生融入社群,就編班、課堂安排、接觸社區等環節制訂明確指引,並定期檢視和跟進學校進度;同時,局方亦須引入種族共融的課程,向學生教授不同族裔群體對香港社會的貢獻、種族多元共融可帶來的優勢,及種族歧視對個人和社會所造成的傷害等,以協助學校建立共融校園。

5月21日是聯合國所定的「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對話和發展日」,我衷心希望種族多元共融的觀念能在學校植根,更冀盼政府以成效為本,為協助非華語生學習中文和少數族裔群體融入社會制訂指標,帶領各界依一致目標共同邁進。

 

文章於2022年5月25日刊載於明報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