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機會委員會

搜尋

主席文章

無障生活障礙重重 平機會籲除有形無形障礙 建真正共融無障社會

25/11/2022

引言

聯合國大會在1992年決議通過,將每年12月3日定為「國際復康日」(又名「國際殘疾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藉此促進社會對殘疾議題的了解,推動大眾加強支援殘疾人士,建立共融、無障礙的社會。

今年正好是「國際復康日」的30周年,不少機構紛紛推出活動,包括免費搭車船日和主題公園同樂日等,希望宣揚殘疾人士融入社會的信息。然而,對於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來說,每一次出行都是一場障礙賽,要全面參與社會談何容易。

殘疾人士出行困難重重

近日秋高氣爽,疫情亦趨穩定,相信不少市民都趁機進行戶外活動。對於大部份人來說,從家外出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前往郊野踏青、遠足是平常不過的事,但對於殘疾人士來說,即使在家居附近活動,亦可能困難重重。

事實上,香港路窄人多,不少街道和建築物,特別是舊區內的樓宇,均缺乏無障礙設施,令殘疾人士舉步維艱。去年12月我便參與了香港復康會的「無障行者」活動,再次有機會體驗殘疾人士出行的難處。

「無障行者」是復康會每年舉辦的大型教育及籌款活動,旨在讓大眾親身體驗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所面對的生活挑戰,從而推動各界建立關愛共融的社會。猶記得活動當天我和其他嘉賓組成一隊,當中有隊員需要乘坐輪椅、有的雙臂戴上負重手帶,又或戴上眼罩,體驗視力受障、肢體殘障等狀況。

我們從中環遮打道步行往金鐘,期間需完成不同任務。所謂「事非經過不知難」,當日短短的路程中,我們便碰到各種挑戰,例如路面凹凸不平令輪椅難以操控、行人路旁有石壆令輪椅不能上落,還有找不到無障礙通道要繞路而行,取遠捨近。然而,對於殘疾人士每天出行所面對的困難和限制,這些情況都只是如「例行公事」般普遍常見,雖然無奈,卻也見慣不怪。

殘疾人士社會參與度偏低

令殘疾人士外出困難的不止是環境和設施等硬件上的障礙,還有外間的不友善態度甚至歧視。不少殘疾人士在街上行走時便曾遇到不禮貌對待,例如當輪椅走在狹窄擠迫的路上時會被埋怨「阻街」、當白仗觸碰到路人的腳時會被罵不小心,甚至會有途人說「有病便不要出街」。

無論是硬件或軟件上的不足,均導致殘疾人士的社會參與度偏低。香港復康會於2021年進行一項有關「殘疾人士社會參與和共融的研究」結果便發現,大多數受訪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很少或從不參與社區活動。研究亦發現殘疾人士自覺被社會邊緣化,僅37.4%受訪殘疾人士同意自己是社區的一分子。

平機會處理有關通道的投訴

平機會過往曾處理不少有關通道的投訴。根據《殘疾歧視條例》(第487章),就公眾人士有權進入或使用的處所而言,凡在提供進入該等處所的方法上歧視殘疾人士,即屬違法,除非提供有關通道會造成不合情理的困難。

平機會於2021年便接獲一宗投訴,投訴人居於一幢建於80年代的住宅大廈,當中沒有任何無障礙通道讓輪椅使用者使用。經平機會調停後,業主立案法團願意作出改善措施,同意安裝爬樓梯機、提供改裝的輪椅、特別訂造可攜式斜道,以及進行樓梯改裝工程,以克服大廈在地理環境上的限制。

另一宗個案牽涉某銀行分行的入口,該分行門前有數級樓梯,令輪椅使用者無法入內。平機會知悉情況後主動作出跟進,聯絡有關銀行,最後銀行同意安裝爬樓梯機,讓輪椅使用者可無障進出,使用銀行服務。

今年6月平機會接獲另一宗有關通道的投訴,一名年邁老婦委託她的兒子代表提出投訴,指其兒子居住的村落缺乏無障礙通道。該名婆婆是一名輪椅使用者,她的兒子居於新界某村落,村內只有一條主要道路供村民及車輛進出。由於婆婆不時前往兒子的家留宿,因此經常使用該村路。可是,路上加建了一些減速路拱,高低不一並橫越整條村路。由於該村路是人車共用,並沒有設置行人道,輪椅使用者進出村路時只能越過路拱,十分危險,一不小心便很容易翻車,從輪椅摔出受傷。婆婆的兒子曾向1823作出投訴但不果,遂根據《殘疾歧視條例》向平機會提出投訴,希望有關方面能採取改善措施。

平機會接獲投訴後分別聯絡了地政總署及民政事務總署,得知有關部門曾嘗試處理村路問題,但由於有村民反對移除路拱,結果維持原狀。雖然面對多方面的問題,但平機會仍嘗試居中調停,與雙方探討可行的解決方案。地政總署在明白投訴人面對的困難後亦積極作出跟進。最後,該區地政處與民政處聯手行動,並於2022年10月完成移除該村路現有的路拱,重鋪有關路段及重置可供輪椅使用者通過之路拱,以照顧道路使用者及輪椅使用者的安全。投訴人對於有關工程表示滿意,個案亦得以圓滿解決。

平機會樂見今次政府不同部門能互相配合,以市民福祉為依歸,落實了以「結果為目標」的工作方針,短時間內紓解了處所障礙的問題,惠及殘疾人士。

建設無障礙設施刻不容緩

事實上,不管是鄉郊或市區,隨着本港人口急劇老齡化,建設無障礙通道和設施已是刻不容緩。平機會認為當局必須制定整體無障礙策略,並成立高層次的中央統籌機制,提升本港的無障礙設施和通道。

對於坊間不少聲音認為當局應更新《設計手冊2008》,平機會表示認同,畢竟在過去十數年建築科技不斷進步,本港社會發展亦一日千里,加上人口結構變化,當局有必要審視現時的無障礙設計標準是否合乎時宜和市民的實際需要。舉例說,近年電動輪椅使用者的數目增加,當局應考慮將目前的通道標準擴闊。

再者,《設計手冊2008》作為推廣公共和私人建築環境暢通易達的指南,較側重於無障礙通道,未有全面採納「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的原則。「通用設計」又名全民設計及全方位設計,好處是無需經改裝或特別設計來配合個別群體的需要,一開始進行設計時便加入共融的概念,以切合不同人的需求,讓社會上不同人士都可使用。通用設計受到歐美以至亞洲如日本等地廣泛採用,平機會近年亦積極推廣此概念。

平機會認為政府應開始制定一份全方位、採納通用設計概念的「暢道通行設計手冊」,供建築業從業員、發展商及企業經營者等參考。新的設計手冊應就全港落實通用設計制定實用指引及技術標準,範圍涵蓋建築環境、公共休憩用地和公共通道,以及交通設施,務求推動政府處所以至私人建築物採用通用設計;另外,市區重建項目亦應採用通用設計。

我們必須明白,無障礙社會環境並非只為某些群體而設,而是為所有社群,包括兒童、殘疾人士及病患者、長者、餵哺母乳的婦女、攜帶嬰兒車的家長等等而建造。正如《殘疾人權利公約》序言指出,「殘疾」並非一個人的固有特徵,而是大眾的態度,周遭環境造成的結果。要消除殘疾人士的障礙,建造真正共融無障的社會,除了提供硬件設施,我們亦必須改變固有思維模式,打破「殘疾」與「健全」兩者之間的壁壘和分界,消除有形無形的障礙。只有這樣,社會上的所有人才能暢通無阻地生活和出行,充分參與社會。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朱敏健

(文章於2022年11月25日刊載於《香港01》
 

隨着本港人口急劇老齡化,建設無障礙通道和設施已是刻不容緩。平機會認為當局必須制定整體無障礙策略,並成立高層次的中央統籌機制,提升本港的無障礙設施和通道。
隨着本港人口急劇老齡化,建設無障礙通道和設施已是刻不容緩。平機會認為當局必須制定整體無障礙策略,並成立高層次的中央統籌機制,提升本港的無障礙設施和通道。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