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機會委員會

搜尋

主席文章

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教育 何去何從

21/03/2023

少數族裔人士的中文程度不足,一直是他們在升學就業和融入社會的最大障礙,亦直接影響其上流機會。這課題是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多年來的重點關注之一。
    
自《種族歧視條例》於2009年生效,平機會先後在2011和2019年發布《人人有書讀》及《人人學得好》少數族裔教育工作小組報告。教育局亦由2014/15學年開始陸續推出一系列措施,加強對非華語生的支援,包括制定「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在中學文憑試(DSE)增設應用學習中文科;及大幅提高撥款予學校支援非華語生學習中文。據立法會數據,教育局在2021/22學年額外撥款3億多元予中小學,逾2萬名非華語生受惠。

資源投放了,措施也落實了近10年,大家自然期望看見成果;然而,有關非華語生中文水平的官方數據卻不多。為進一步探討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學習需要,平機會於今年2月與廿名來自不同大學、就讀不同學系的本地少數族裔學生作小組訪談。他們所經歷的中文教育,很大程度反映一般少數族裔學生面對的困難。

他們大都來自主流中學,卻只有兩人應考DSE主流中國語文科,其餘都是透過海外中文科資歷考進大學。這亦與實際數字相符:在2020/21學年,就讀中六的非華語生人數為1403,僅111人參加DSE主流中國語文科考試。

大部分受訪學生所應考的海外中文科考試程度頗低,不能滿足一般就業要求。值得關注的是,他們普遍認為中文水平自升上中學後不升反降,部分能以粵語交談,惟自評詞彙不足,讀寫能力更被遠遠拋離。

兩名應考DSE主流中國語文科的受訪者明顯對應用中文較具信心,但同稱中學階段學習中文的過程非常吃力,其中一人因中文科成績欠佳而無法入讀心儀科目;另一名成績較佳者,亦擔心目前水平難以滿足未來在專業範疇的發展。

政策與執行 存在落差

他們在中文學習歷程中面對的掙扎,反映目前針對少數族裔學童的中文教育存在落差。

官方政策原意是幫助非華語生學好中文,落實過程中卻鮮有提及對具體水平、進度的期望,以致在部分學生身上出現「愈學愈淺」情况。針對此落差,在政策層面先要對非華語生的中文水平作明確展望,例如能滿足主流工種的中文能力要求。循此路進,執行上便應盡可能避免非華語生在中學階段離開主流中文教育系統,協助老師朝向更高的水平去教,也鼓勵學生按較高目標去學。

對非華語生學習中文 存有偏見

若論近年少數族裔教育的最大成果,無疑是入讀大學人數持續上升,這受惠於非華語生可憑藉海外中文科考試成績報讀大學的條款。然而同一政策,卻在不知不覺間誘使非華語生離開主流中文課程,甚至在一些老師、學生、家長以至政策執行者之間形成一種偏見,認為少數族裔學生無必要修讀主流中文課程,更無能力應付,繼而把少數族裔學生編入非主流中文課程視為必然及對他們最有利的選項。

隨着期望降低,非華語生學好中文的決心自然進一步削弱,最終成效不彰;學校又會認為學生條件不足,學生埋怨欠缺機會,造成惡性循環。

按學生需要檢視措施 改善不足之處

應考DSE主流中國語文科,對於不少非華語生(甚至華語生)無疑是很大挑戰,難免令不少師生卻步。有見及此,教育局設立應用學習中文科,正正是為非華語生提供一個可行選擇,既有助他們升學,亦不致中文水平過低。不過參與這課程的人數持續偏低,一些曾報讀應用學習中文科課程的學生及其教師表示,課程質素和導師水平似乎與他們的期望有一定距離,令他們對此課程望而卻步。

由是觀之,優化應用學習中文科,是預防非華語生在中學階段離開主流中文教育系統的一個可行方案。重點是課程要符合非華語生的第二語言學習需要,導師要充分掌握教導少數族裔學生的經驗和技巧。

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教育,不缺資源,不乏措施,但效益總不成正比。要走出困局,先要確立決策部門和學校對培育少數族裔學生的決心,以具指標的政策,由少數族裔學生的需要出發,檢視現有措施的不足,並設立協調架構,移除不同政策和措施之間的落差,重整出一套相輔相成的支援策略。

3月21日是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我衷心寄望教育界、決策者、非華裔社群,以至僱主和廣大市民,攜手關注中文能力不足對少數族裔人士帶來的顯性和隱性歧視,化評論為行動,為群體帶來實質改變,讓不同種族人士在各行各業都能夠發光發亮。

 

文章於2023年3月21日載於明報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