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機會委員會

搜尋

電子通訊 第 257 期

返回

非華語生學習中文仍面對結構性障礙 平機會主席倡政府加強監察措施成效

審計署日前發表報告,題為《為非華語學生提供的教育支援措施》,當中不少觀察與平機會一直以來提出的關注點一致,包括當局需定期檢討現行措施的成效,並協助學校提升教師教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能力。為進一步讓大眾了解問題所在,平機會主席朱敏健先生本月在《信報》、《立場新聞》、《獨立媒體》及《Hong Kong Free Press》發表文章。

非華語學生入讀主流學校的數目一直穩步上升。為確保他們能夠盡展所長,在升學和就業時能與華語生公平競爭,改善中文教學尤其重要。朱主席指出,政府自 2015/16 起,五年間共投放超過 4.5 億元於支援非華語學生的教育,這無疑是一個可觀數目;然而,措施的規劃與執行之間似乎存有落差。

正如平機會2019年的報告《人人學得好》指出,現時教師接受在職專業培訓的誘因並不足夠。此外,局方亦尚未制定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整全課程;在理想的情況下,針對不同學習程度,應有相應的教學法、教材和教科書。同樣重要的是,政府必須定期跟進和報告支援措施的進展,以便衡量政策成效,在有需要時作出調整。
 
朱主席表示:「在目前嚴峻的經濟前景,我們更應善用既有資源,確保未來發展,而人才正正是這個地方最寶貴的資源。若基於規劃上的不足,導致一群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非華裔青年未能有機會充分裝備自己為香港作出貢獻,將會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亦對少數族裔學生不公。現時是修補制度漏洞的適當時機,這不單是執行一件正確的事,亦是為香港的未來作出一項重要的投資。」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