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平機會公佈「香港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及其他社福設施選址所遇困難的研究」結果
07/07/2016
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今天(2016年7月7日)公佈「香港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及其他社福設施選址所遇困難的研究」結果,顯示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尋找永久會址面對不少困難,反映很多市民都是抱著「不要在我家後園」的心態。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遇到的社區抗拒,不能單一歸咎於個別社區領袖和居民的自私心理,研究結果說明社區抗拒背後主要的原因是公眾對精神病和精神健康設施的誤解和認識不足,再加上公眾諮詢做得不夠完善,激化了社區反對這些設施的聲音。平機會相信公眾諮詢的過程尚有改善的空間,並要求政府考慮增加社福用地的供應。
平機會主席陳章明教授介紹平機會進行這項研究的目的:「政府在2009-2010年《施政報告》中宣布,在全港18區設立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為精神病康復者及病患者、其家人和照顧者、懷疑有精神健康問題人士,以至區內其他居民,提供一站式、地區為本和便捷的社區支援及康復服務。當政府和服務營辦機構為這些中心尋找永久會址時,一再遇到反對的聲音。有見及此,平機會決定進行此研究,探討為中心尋找永久會址出現的困難,並期望透過這項研究,減少公眾對中心的服務性質和精神病患者的誤解和歧視。」
這項研究訪問了全港所有24間中心的負責人或代表(共28人),以了解中心在臨時會址提供服務出現的問題,並探討尋找永久會址的困難,尤其是有關選址公眾諮詢遇到的挑戰。這項研究亦探討了兩個遇到居民強烈反對的個案:在屯門湖景邨設立中心及東涌興建特殊學校首個建議選址遭居民反對的個案。研究亦探討就地區人士的反對聲音對中心選址和服務的影響,包括臨時和永久會址的面積和質素未如理想,影響服務的質和量等問題。
就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在選址時進行公眾諮詢出現的問題,研究顯示在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當中,有19間曾經進行公眾諮詢,當中6間中心的負責人表示過程中沒有人反對,4間表示機構/受訪者本身沒有參與公眾諮詢的工作。餘下9間中心,其負責人表示地區諮詢中遇上反對的聲音,而最常提出的反對原因包括「精神病患者/康復者有暴力傾向」、「中心的服務使用者會對居民構成滋擾」、「中心的設立會令精神病患者在社區內聚集」及「影響治安」。整體而言,地區領袖及居民明白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是必需的設施,但他們都是抱著「不要在我家後園」的心態,反對在他們所屬的社區設立這些設施。
綜合各中心負責人的意見,地區領袖在公眾諮詢中扮演決定性角色。當地區領袖不支持選址時,社會福利署要取得居民支持,實在非常困難,而各區進行公眾諮詢的做法也不同。對於如何進行諮詢,以及諮詢期的長短,並無標準規定。公眾諮詢經常只靠地區領袖向居民傳遞相關資料,例如建議的選址和服務性質;而相關部門鮮有直接向居民披露建議選址的詳情。如此缺乏透明度的做法,加深居民對中心服務性質的誤解。再者,官員處理反對聲音的手法各異,有些官員會退縮,另一些則堅定不讓。
陳章明教授表示:「以上的反對原因顯示,反對中心選址人士對精神病認識不足,甚至誤解。認識不足、誤解和歧視可說是息息相關。把精神病患者以至康復者與暴力傾向劃上等號,是與事實不符的負面標籤,而這種負面標籤不斷重覆,往往令人信以為真。」
由於地區的反對,不少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只能在臨時會址提供服務或選擇其他的會址,引發了一些問題,包括臨時及永久會址的面積及服務質素未如理想。截止2016年2月止,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當中,有14間已在永久會址運作,實際上仍有10間中心,即四成(42%)暫時只能在臨時會址提供服務。現時臨時會址的租賃條款、面積和位處的地點,令服務的質和量均受影響,甚至令部份服務無法展開。例如,偶到服 務( drop-in service)最受影響,偶到服務是指服務使用者無需預約,可到訪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找當值職員傾談或尋求協助,或享用中心設施。這項服務的不足,減低了服務使用者到訪中心的誘因。此外,鑑於臨時會址地方不足,部份輔導服務需於快餐店進行,做法並不理想。
陳教授表示:「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遇到的社區抗拒,不能單一歸咎於個別社區領袖和居民的自私心理,而應著重關注這些抗拒背後所反映出的對精神病患者的誤解和認識不足。中心選址的公眾諮詢的不完善,資訊透明度不足,加深了居民對中心服務和服務使用者的誤解,亦激化了社區反對這些設施的聲音,而社福用地的供應亦不能滿足有關的需求。」
就研究結果,平機會向政府及其他主要持份者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優化公眾諮詢及加強公眾和社區領袖對精神健康的教育。具體而言,平機會建議在每區設立社區聯絡小組,以提供平台,讓居民可發表意見,並在中心遷入社區後,繼續監察中心的運作。政府亦應更主動積極向公眾發放資訊,提供直接渠道,與居民溝通。平機會亦建議政府在物色社福設施用地和土地供應方面更為主動積極,例如可利用空置的政府處所,以紓緩中心臨時會址地方不足的情況;以及要求在市區重建項目和私人發展項目納入更多社福設施。
此外,平機會建議政府修訂相關法例,讓平機會以會方名義向法庭申請禁止歧視行為,以及改善社福用地的供應。陳教授表示:「政府應修訂相關法例,讓平機會在合適情況下能以會方的名義採取補救行動,要求法庭宣告及/或發出強制令,禁止歧視行為,尤其是騷擾和中傷的行為。平機會於1999年11月發表的《九龍灣健康中心研究報告》指出,被歧視的受害人害怕身份被公開,因而進一步受到歧視,嚴重妨礙他們向平機會提出投訴。若平機會可自行入稟法庭,就可以停止有關的歧視行為,避免因為沒有受害人投訴,而無法向法庭申請禁止歧視行為的問題。」
平機會政策、研究及培訓總監朱崇文博士在新聞發布會上總結時表示:「為了打撃對精神病的負面標籤和偏見,我們需要與政府合力,擬定和推行長遠社福及精神健康政策規劃,支持地區領袖、居民和每個有需要人士。我們必需承認,精神健康不是某某人的問題。我們每個人(不論是家人、朋友、同事或甚至自己)在人生某階段都可能出現精神健康問題。我們必需致力建設一個更為包容的多元共融社會,盡自己一分力,使每個人都可以享有公平機會,得到治療,完全康復,重過健康幸福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等機會委員會
2016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