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機會委員會

搜尋

講辭

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畢業典禮

「選擇自由與平等機會」—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胡紅玉女士講辭

07/12/2000

楊院長、各位嘉賓、各位同學及家長,大家好。今天我非常高興能夠參與中文大學逸夫書院的畢業典禮,而且不僅單單「出席」,更可以站在台上向各位畢業的同學說幾句勉勵的說話,實在是難得的機會。

大學畢業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里程。我很榮幸能在此向各位致以衷心的祝賀。今日各位學有所成,你們的師長和家人對你們都寄以厚望,希望你們能貢獻社會,一展所長。我希望這些殷切的期望,會成為你們前進的動力,而不會構成沉重的壓力和負擔。老實說,今天的年青人並不易做,社會上對於年青人甚至大學生的批評時有所聞:例如有頗多的僱主認為現時年青人的語文水平下降;又例如部份教育團體表示現在的學生只會「死讀書」、缺乏創造能力;而某個青少年服務機構的調查更指出時下年青人對社會、甚至對自己的未來都缺乏承擔……。很多次當我看到這些報導時,我都覺得,這些講法太負面了。

事實上,我一直認為年青人是社會的希望,我接觸的年青人當中,亦有不少是相當優秀和有理想的,我認為社會應該多些鼓勵年青人,因香港的未來實在有賴大家的努力。和上一代比較,這一代的香港年青人生活在一個相對富足的環境,有更好的條件及更多的機會發揮潛能;但同時,年青的一輩亦面對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香港經濟逐漸轉型,中國即將加入世貿,以及全球經濟逐漸步向一體化的同時,我們未來的主人翁應該如何裝備自己呢?

相信大家都了解到,資訊科技在這十年急速發展,我們早已進入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科技縮短了國家與國家、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距離,亦增加了我們接收新訊息的機會,因此,我們於日常生活中的選擇亦相繼增多。舉一個非常貼身的例子,我相信在座不少同學一定曾經為畢業後繼續進修還是投入社會工作而費盡思量,就算最終是選擇了投身社會,還要面對許多的選擇,例如,各位可以選擇在政府部門或私人機構工作,留在香港、還是到海外發展等等。

面對著這些林林總總的選擇,也的確是令人眼花撩亂,甚至感到無所適從、不知所措。而要從中作出一個所謂「好」的決定,就更加不容易。慢慢我們更加可能會變得盲目追求更多、更新的選擇,而逐漸忘卻了選擇本身的目的,甚至忘記了自已生活的原則和價值觀,最後迷失於眾多的選擇之中。原先以為多選擇可以帶給我們好處,到頭來反而是過多的選擇把我們弄得無所適從。

我也嘗試過因為面對太多選擇而不知如何是好的經驗。但我認為只要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緊守自己的信念,這樣就不會因為選擇眾多而感到徬徨,亦會清楚自己應該如何取捨,決定了之後更不會在往後的日子感到後悔。

德國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兼精神科醫生Viktor Frankl,曾經四次被拘禁於集中營內,他的父母及家人都承受不了折磨相繼在營中死去。只有他,憑堅毅的信念,捱過了劫難,後來在醫學界和哲學方面都享有盛名。他說過,在集中營中可以見到有些人把自己最後的糧食送給其他人,甘願犧牲自己。這種人雖然不多,但卻證明了重要的一點:

一個人可以被剝奪所有東西,但有一種自由,是其他人無法取去的,那就是在任何環境,我們仍有自由作出選擇如何面對,如何取捨,如何走自己的路。

我十分同意這種看法,選擇的自由是人類最基本、亦是最重要的權利。一個人所擁有的各種自由中,最穩固的就是選擇的自由。無論外在的環境如何惡劣,選擇的自由是始終無法被剝奪的。有時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環境和遭遇,但如何面對,如何抉擇,如何採取行動,都是緊握在我們手中的。

在一個文明社會之中,我們擁有相當多的選擇自由,可以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去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希望大家能珍惜自己選擇的權利。當然客觀環境有時並非盡如人意,但只要記得,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困難,作出選擇。

從整個社會來看,只有當大家都可以自由地選擇、公平地參與時,我們才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所長;只有當人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選取自己的人生方向時,不論那個目標是甚麼,我們才可以真正按照自己的意願、走自己要走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得到了的經驗也沒有人可以取走。

在座的同學都是少數有機會接受大專教育的天之驕子,由於本身在條件上的優勢,相信在投身社會後也不愁沒有選擇的機會。但是,當大家在享受選擇的同時,我們又曾否關心過身邊的人,留意社會上是否人人都擁有同樣的選擇機會呢?

比起很多地方,香港的確是一個富庶的城市。可是,社會上仍有一群人未能享有如大眾一般的選擇機會。比方說大部份的網頁在設計時都忽略了失明人士的需要,影響了視障人士選擇在網上接收資訊的機會;而由於香港在過往對殘疾人士的權益缺乏重視,加上地小人多,部份中小學沒有足夠的空間興建廣闊的通道和設置升降機,相對地減少了肢體殘障學童的選校機會。又例如,香港目前有九十多萬名女性沒有受過教育,或只受過小學教育。她們要找到一份可供餬口的工作,並不容易,因此有頗多人陷入貧困之中。要改善這種不均的情況,實有賴各界越來越多人支持平等機會,政府亦應採取措施,為不同需要的人提供平等機會。當越來越多人願意見到所有人都得到公平的參與機會,社會就會更加包容和進步。

要保障人人都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先缺條件是要有一個公平的參與場地、和機會平等的社會環境。當大家都在公平及劃一的準則下競爭,我們才可以不受一些不相關的因素,例如性別、婚姻狀況、懷孕、殘疾和家庭崗位等的影響,而能夠發揮所長,貢獻社會。

在這裏,我特別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我中學時候的經驗。當時是六十年代,我還在一所天主教女子中學唸書。初時,學校的修女都會穿上中古時代的修女服飾,縱然行起路來累累贅贅,但卻給人一種神聖、莊嚴的感覺,令我們這班黃毛丫頭遠遠看到她們時也會望而生畏。但是,突然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修女們都換上不同顏色的日常便服,向我們展示開朗、自豪的笑容。對於這個改變,同學們都議論紛紛。有的很歡喜見到修女們在服飾上的改變,認為換上便服後的修女比以前親切了,也比往日與我們更加接近;也有些同學因為這個轉變而感到非常失落,因為修女們的莊嚴形象一下子便隨著那些中古時候的修女服飾消失無。

至於我自己,我是歡迎這個改變的。其實不論是修女服飾還是日常便服,一切都只是外在的因素,並不影響修女們對自己信仰的堅持。我們著眼的,不應是外表等外在因素,而是憑表現,而得到別人的肯定。我們對其他人,亦應該是這樣。所以,我認為,無論做任何選擇,第一步,亦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注重實質,而不應只眼於形式。

平等機會委員會成立至今已經踏入第五個年頭,我們倡議的就是建立一個機會平等、沒有歧視的社會。每個人都不會因為一些沒相關的外在因素,而被剝奪了全面參與社會的權利。

在這裏我希望特別提出一點,平等機會並不等如絕對平等。相反,平等機會提倡採用公平及劃一的準則,讓能者居之,同時鼓勵人與人之間互相兼容,接納不同的意見和善用不同的能力。只有當合適的人都可以擔任合適的工作,我們才可以更有效地發展人力資源;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發揮潛能,有條件自力更生,改善自己及家人的生活環境。要做到全民自強,就必須人人都有平等機會。當社會上人才濟濟的時候,我們將更能激發創意,社會自然會有進步。

香港地方細小,又缺乏天然資源,因此人力變成我們惟一可以賴以發展的資源。若沒有平等機會,人力資源是無法完全善用的。這是我們發展人力資源最明顯有效的方法。

平等機會建基於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歧視行為很多時是因為人們缺乏認識和諒解或是有利益衝突所引致。要確切消除社會上的歧視行為,我們必須摒棄以往角色定型的成見,不因外在因素而否決一個人的能力和機會。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人,體察每一個人的需要,方能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

說到要締造一個機會平等及沒有歧視的社會,實在不得不提平等機會委員會這幾年的工作。委員會一直肩負執行《性別歧視條例》、《殘疾歧視條例》及《家庭崗位歧視條例》的責任,以及致力推廣平等機會的理念。委員會的工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範疇:調查及調解、教育及推廣,和法例及指引。當有市民向委員會作出與三條反歧視條例有關的投訴後,我們會進行調查及安排雙方進行調解,一般的和解條款包括復職、賠款、道歉等。假若雙方未能成功和解,而申訴人又決定把個案交由法庭處理的話,委員會會就有關投訴進行評估,認為適合的話便會協助投訴人提出訴訟。

例如委員會就協助了三名家屬曾患有精神病的求職者,根據《殘疾歧視條例》,向消防處及海關提出法律訴訟,法庭最終判決該兩個部門向三名索償人賠款共二百八十多萬及繳付訴訟費用。是次裁決不但顯示政府需要檢討現有的招聘政策,以確保政策公平、不帶偏見及符合法例要求,同時也警惕社會各界人士不要戴有色眼鏡看待殘疾人士。

委員會將會繼續努力和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和商業機構合作,以及透過教育和宣傳工作,宣揚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的訊息,以達致消除歧視的目標。我們相信法例對消除歧視有直接作用,同時亦會為投訴人提供一個申訴的途徑和保障。

要確切實現平等機會的理念,不能只靠委員會單方面的努力。作為香港的新生代,我期望各位可以在工作和學習之餘,多加注意身邊發生的事情,遇到歧視的問題或有違平等機會原則的事例時可以挺身而出、多些討論、多些關心,攜手倡議一個機會平等、沒有歧視的社會。多謝各位。

~完~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