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机会委员会

搜寻

主席文章

正視精神健康問題(只备繁体版)

03/05/2017

近期很多人談論的話題,是精神健康問題。學童自殺事件、政府公佈精神健康檢討報告、電影《一念無明》獲獎、藝人在推廣精神健康的電視節目分享經歷等,不同媒體的版面都有相關報導;連國際新聞版都有引述,英國哈里王子因為不懂面對喪母之痛,影響了他情緒20年。這似乎反映到,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都有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

香港人生活繁忙,節奏急促,精神壓力相當大,如果不好好處理,便會影響其精神健康狀況。根據《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2013》,年齡介乎16至75歲的華裔成人當中,一般精神病的患病率為13.3%,焦慮症、抑鬱症是常見的病例。此外,近年市民對精神科服務需求日增,接受治療的患者人數由2011-2012年度約18萬人增至2016-2017年度逾24萬人,升幅達33%。

雖然病患人數不斷上升,但普遍香港人都忽略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對其認識更是缺乏。一般人採取的態度是避而不談、敬而遠之,有些人甚至會歧視病患者,以為精神病就是「痴線」,害怕他們會有暴力行為,傷害別人。這些歧視態度源於對精神病患者的誤解,對受精神病患困擾人士不單沒有幫助,更嚴重的是可能令部份患者諱疾忌醫,不敢求助,對他們的康復造成障礙。

要令市民正視精神健康的問題,政府除了要進行宣傳教育,提高市民的意識去預防和及早識別病者,投入適當資源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適時介入、治療和康復服務,以及制定有效的精神健康政策外,教育市民不要歧視病患者等措施也是不可缺少。

平機會去年公佈了「香港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及其他社福設施選址所遇困難的研究」結果,顯示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尋找永久會址面對不少困難,反映很多市民都是抱着「不要在我家後園」的心態。研究結果亦說明,社區抗拒背後主要的原因是公眾對精神病和精神健康設施的誤解和認識不足。

從認識到了解精神病,再繼而做到接納和包容病患者,不會以歧視的眼光去看待他們,說來容易,但要付諸實行才有成果。其實現時不少志願團體都有提供關於精神健康的資源,大家不妨發掘和了解這些資訊。只要大家肯出一分力,消除歧視,一起去建設一個平等、多元及關愛的社會,相信世界會更可愛。那麼你願意為此出一分力嗎?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陳章明教授

 

(本文刊於2017年05月03 - 明辨平等》專欄)

從認識到了解精神病,再繼而做到接納和包容病患者,不會以歧視的眼光去看待他們,說來容易,但要付諸實行才有成果。

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