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机会委员会

搜寻

主席文章

2023(只备繁体版)

助融入 同安居

助融入 同安居

人人都希望可以有一個適合自己的居住環境,少數族裔社群當然不例外。在現實中,少數族裔社群的需要,通常會被納入基層住屋措施中作關注,較少單獨討論。適逢10月2日是「世界人居日」(World Habitat Day),就讓我們多了解少數族裔的居住條件變化,亦對他們面對的障礙多加關注。

各界合力遏止校園性騷擾歪風蔓延
六名年輕人正在大樹下的路上行走

各界合力遏止校園性騷擾歪風蔓延

開學在即,各大專院校的不同學院及學系紛紛舉行迎新營,為剛進入大學之門的同學提供互相認識的機會,讓他們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我相信很多大學的迎新營都是順暢地進行,為新生們打開校園生活的序章。然而,近日一些大學的個別迎新營相繼爆出懷疑性騷擾事件,引起廣泛與論及公眾關注,亦掩蓋了其他迎新營的可取之處。對於這一少撮的不當行為,我們絕對不能容忍,更應積極採取行動預防和制止。

懷孕歧視屬違法行為 僱主不應對懷孕僱員作差別對待
一名孕婦在辦公室手執一份文件和一支筆

懷孕歧視屬違法行為 僱主不應對懷孕僱員作差別對待

懷孕對婦女來說是一件人生大事,除了要迎接新生命的來臨,為養育小孩做好準備,在懷孕期間身體可能出現不適,心理狀況亦可能受到影響。在職的懷孕婦女,更要承受工作帶來的壓力。如果她們在受僱期間,因懷孕而被僱主歧視或給予較差的待遇,例如解僱或不被續約,定會對她們的身心以至孕育中的孩子造成影響。

職場性騷擾零容忍 僱主僱員同樣有責
一名男子性騷擾一名女子, 他把手放在她的肩膀上

職場性騷擾零容忍 僱主僱員同樣有責

上月底,區域法院就一宗職場性騷擾民事案件評估損害賠償作出判決,裁定一名被性騷擾的女職員可獲$80,000感情損害賠償,以補償她因被性騷擾而蒙受的尷尬、侮辱、情緒困擾和焦慮。法院還裁定她可獲得$10,000懲罰性損害賠償。

平機會歡迎法院作出的裁決。我相信今次的判決強烈提醒所有僱主和僱員,對工作間的性騷擾應採取零容忍態度,性騷擾並會帶來嚴重的法律後果。對僱主來說,他們必須建立預防和處理性騷擾的機制,並在發生性騷擾事件時採取果斷行動。

培育少數族裔青年 發展寶貴人力資源

培育少數族裔青年 發展寶貴人力資源

8月12日是「國際青年日」,旨在鼓勵青年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同時更呼籲各地政府重視青年在社會的角色。教育和就業是影響年輕一代成長以至投身社會的關鍵;年輕人口比例較多的少數族裔群體,還要面對語言障礙和種族定型等額外挑戰。我們深信有關教育及就業方面的改善措施,不但呼應國際青年日的倡議,更有助本地少數族裔青年跨越障礙,讓他們發揮所長,貢獻香港社會。

建立友善哺乳工作間 保障女性免受餵哺母乳歧視及騷擾
「餵哺母乳,不容歧視」海報

建立友善哺乳工作間 保障女性免受餵哺母乳歧視及騷擾

每年8月的第一個星期是「國際母乳哺育周」,全球170多個國家均參與不同形式的慶祝和教育活動,旨在喚起社會各界對母乳餵哺的關注。今年「國際母乳哺育周」的主題是「促成母乳餵哺:為職場家長創造改變」(Enabling Breastfeeding: Making a Difference for Working Parents),重點關注餵哺母乳的在職婦女,並藉此推動職場的母乳餵哺權,讓哺乳婦女在產後重返工作崗位時得到適當的支援。

平機會呼籲性騷擾受害人具名投訴 讓個案得以跟進
一名女子舉起一張寫了#MeToo的告示貼

平機會呼籲性騷擾受害人具名投訴 讓個案得以跟進

#MeToo運動在2017年由美國演藝界開始,伸延至商界、政界,以至不同種族及行業的人士都紛紛為此發聲。近期,#MeToo運動在台灣再度變得熾熱,甚至引起軒然大波,燃燒政界、教育界、文藝界以至演藝界。而這股風氣近日更席捲香港,已有不同人士透過媒體或其社交平台發文,指被人性騷擾。

教育特教生挑戰大 平機會籲家校合作及增加師資培訓
一位老師和數名學生在課室內上課

教育特教生挑戰大 平機會籲家校合作及增加師資培訓

香港於中小學推行融合教育已經超過25年,政府多年來不斷優化政策,推行各項措施及提供津貼,以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入讀普通學校。為了深入檢視現時融合教育於中小學推行的成效,從而為融合教育的未來發展提供相關政策建議,平機會早前委託香港教育大學進行了「香港普通學校教育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挑戰、有效政策及最佳措施研究」。

本港家庭友善僱傭措施未普及 平機會鼓勵僱主支援有家庭責任的僱員
父母與他們的女兒開心地躺在草地上

本港家庭友善僱傭措施未普及 平機會鼓勵僱主支援有家庭責任的僱員

香港人生活忙碌,尤其是上班一族要兼顧家庭和事業,少不免承受一定壓力。為確保僱員能夠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取得平衡、維持身心健康,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家庭友善僱傭措施。然而,最近有調查卻發現,家庭友善僱傭措施並未普及,僱主和僱員對措施的期望亦存在落差。

家傭健康 全家受惠

家傭健康 全家受惠

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於過去5年均低於及格水平,情况令人關注。一般市民况且如此,對於面對多重弱勢的大部分外傭,精神健康更難達至及格水平。

作為人口最多的少數族裔群體,亦是很多本地家庭的核心照顧者,超過30萬名外籍家庭傭工卻極少出現在有關精神健康的主流討論中。適逢6月16日是「國際家務工日」,正好呼籲大家多關注外傭的精神健康。

放下歧視 除去標籤 正面對待精神病患者
一男子坐在角落,四周有人向他伸出援手

放下歧視 除去標籤 正面對待精神病患者

香港近日接二連三發生慘劇,其中一宗更涉及一名有精神病紀錄人士。事件發生後,惹起社會關注香港人的精神健康、政府對精神病患者和康復者的支援和服務是否足夠和到位等問題。平機會作為執行《殘疾歧視條例》的機構,我們最關心是事件會否引起大眾對精神病患者的標籤及歧視。

多管齊下 建立尊重友善文化

多管齊下 建立尊重友善文化

日前傳媒報道,一名網民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指較早前乘坐本港航空公司從內地來港的航班,期間有空中服務員與同事交談時取笑不懂說英語的內地乘客,涉嫌歧視內地乘客,該網民並上載有關講話的錄音。事件隨即引發廣泛評論和各方面的猛烈批評,事後航空公司已就有關事件道歉並解僱涉事的空中服務員,不少人更認為要嚴防及杜絕同類事件再次發生,保障內地同胞免受歧視。

打造種族友善城市 迎接世界各地人才

打造種族友善城市 迎接世界各地人才

521日是「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對話和發展日」(簡稱「世界文化多元日」),以宣揚跨文化對話在實現世界和平與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香港要吸納海外人才,建立共融文化非常重要。從近日一些事例,我喜見政府和不同界別正朝向正確方向邁步前行,更期望資源、力度和覆蓋面進一步提升,不斷完善種族文化共融的民間配套,既消除本地非華裔社群所面對的障礙,亦持續吸引海外人才留港發展,真正做到搶人才、留住人才以至培養人才,為香港中長遠發展打下更堅實基礎。

藉勞動節看《殘疾歧視條例》如何保障僱員免受殘疾歧視及騷擾
兩人坐在桌邊握手。坐在中間的人正在鼓掌。

藉勞動節看《殘疾歧視條例》如何保障僱員免受殘疾歧視及騷擾

下周一便是5月1 日國際勞動節,亦是香港疫情過後踏入復常路的第一個勞動節。新冠病毒病過去三年在香港肆虐,打擊經濟之餘,更令不少打工仔失去工作。有些僱員更因為感染了新冠病毒病而被解僱或不獲聘用。現行的《殘疾歧視條例》保障殘疾人士在僱傭範疇免受歧視,受到歧視的人可以向平等機會委員會作出投訴。

平等機會青年大使透過體驗式活動學習平等、多元、共融
平等機會青年大使在錫克廟享用傳統美食。

平等機會青年大使透過體驗式活動學習平等、多元、共融

平機會一直以來非常重視青年工作,並透過不同的活動培育青少年及兒童的平等共融觀念。去年年底,平機會推出了「平等機會青年大使計劃」,招募大專生成為青年大使,向他們推廣平等機會和多元共融的價值。36位青年大使在過去數個月參加了多個體驗式學習活動,透過親身體驗了解不同群組及族群的生活,從而提升他們對平等機會的認識。

「世界唐氏綜合症日2023」主題:與我們同在,而不是為了我們
一對父母和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孩子坐在沙發上把彩色的汽球拋到空中

「世界唐氏綜合症日2023」主題:與我們同在,而不是為了我們

我在這兩星期出席了多個響應3月21 日「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而舉行的活動。其實,3月21 日除了是「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外,也是「世界唐氏綜合症日」,兩者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呼籲大眾關心社會不同的羣體。

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教育 何去何從
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教育 何去何從

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教育 何去何從

少數族裔人士的中文程度不足,一直是他們在升學就業和融入社會的最大障礙,亦直接影響其上流機會。這課題是平等機會委員會多年來的重點關注之一。

3月21日是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平等機會委員朱敏健主席衷心寄望教育界、決策者、非華裔社群,以至僱主和廣大市民,攜手關注中文能力不足對少數族裔人士帶來的顯性和隱性歧視,化評論為行動,為群體帶來實質改變,讓不同種族人士在各行各業都能夠發光發亮。

香港家書:消除歧視和偏見 正面對待精神病患者
消除歧視和偏見  正面對待精神病患者

香港家書:消除歧視和偏見 正面對待精神病患者

芷君:

數年沒見,在我記憶中你還是小時候的模樣。最近與你爸爸傾談時,才知道你正在攻讀醫科,你長大成人了,更有意成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我對你的選擇感到很高興。

精神健康對每個人都十分重要,正如行政長官早前指,「精神健康是市民『幸福感』的關鍵之一」。根據一個在2015年發表有關精神健康的研究,有13%香港居民是精神病患者,可見在香港患有精神病並不罕見。

響應「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 平機會舉行連串活動推動種族共融
為了響應3月21日的「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平機會舉行連串活動推動種族共融,今年的主題是「推動平等  不分你我」。

響應「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 平機會舉行連串活動推動種族共融

1960年3月21日,南非沙佩維爾(Sharpeville)舉行和平示威活動,反對種族隔離「通行證法」。在這次活動中,警務人員開槍擊斃69人。聯合國大會於1966年將每年3月21日定為「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希望提醒每一個人,種族歧視對社會的傷害,並鼓勵大眾致力促進及傳遞有關種族融和的信息。

平機會每年都會積極響應,在這個紀念日的前後,舉辦推廣種族平等和共融的活動,藉此推動社會關注種族平等,消除歧視。

精神病患者被歧視普遍 平機會冀加強教育及制訂反歧視政策
平等機會委員會署理主管(政策、研究及培訓)徐妤婷女士(中)、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及副教授陳家承博士(左)及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何振業博士(右)在2月28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對職場精神病患者的標籤及歧視態度之研究」結果。

精神病患者被歧視普遍 平機會冀加強教育及制訂反歧視政策

根據一個在2015年發表有關精神病的研究,有13%香港居民是精神病患者,可見在香港患有精神疾病並不罕見。

為了評估公眾對精神健康的意識及認知,以及探討精神病患者於職場被歧視的普遍程度,平機會委託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進行「對職場精神病患者的標籤及歧視態度之研究」。研究團隊透過問卷調查,訪問了858名參加者,包括593名在職人士及265名精神病患者,以及與50名管理層職級的僱主及主管進行深度訪談收集意見。

放下歧視偏見 說好香港故事
服務提供者不論從平等機會或生意考慮的角度,都應該平等對待來自不同地方的客人。

放下歧視偏見 說好香港故事

香港正踏入復常之路,大部分的防疫措施已被解除,香港與內地亦已全面通關,交通及人流往返逐步回復正常,香港特區政府更正式啓動大型宣傳活動,向全球展現香港的新魅力、新發展、新機遇。

晚期病患照顧者遭職場歧視 疫情期間承受額外壓力
左起:明愛專上學院健康科學院實務副教授、護理學榮譽學士學位(學術)課程主任賴芷君博士、平機會行政總監(營運)朱崇文博士、平機會署理主管(政策、研究及培訓)徐妤婷女士在新聞發布會講述研究的結果。

晚期病患照顧者遭職場歧視 疫情期間承受額外壓力

過去數年,香港在新冠病毒病的影響下,很多社區支援及暫託服務都因為疫情而暫停或推遲。照顧者有時更需要與被照顧者分隔,加劇了照顧的困難,照顧者在家中照顧晚期病患者的壓力更鮮為人知。

為了找出香港晚期疾病患者的照顧者壓力高危因素、調查照顧者壓力、被照顧者的疾病和僱主支持之間的關係,以及探索就業和非就業的照顧者在壓力類型上有否不同,明愛專上學院健康科學院以問卷調查及深入訪談,進行了「晚期疾病患者的家屬照顧者」研究。該研究項目獲平等機會委員會「平等機會研究項目資助計劃」撥款資助。

推動種族共融 展望2023

推動種族共融 展望2023

一年之始,正是回顧過去、展望將來的適當時機。作為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主席,我亦在此整理一下2022年對種族平等共融議題的一些觀察,並分享對未來方向的看法。

綜觀過去一年的相關討論,有些問題依然存在,有些則取得若干進展。展望未來一年,平機會希望能推動各界把這些具建設性的討論,轉化為實際行動,透過官、民、商三方協作,引導市民大眾正視和破除種族偏見,共同邁向種族共融。

「平等機會青年大使計劃」向大專生推廣平等共融價值
平機會主席朱敏健、平機會社會參與及宣傳專責小組召集人黃梓謙與平等機會青年大使於「平等機會青年大使計劃」迎新聚會的大合照。

「平等機會青年大使計劃」向大專生推廣平等共融價值

青年工作是特區政府施政的重點之一。平機會一直以來非常重視青年工作,並透過不同的活動培育青少年及兒童的平等共融觀念。為了進一步向新一代青年推廣平等機會和多元共融的價值,將年輕的平等機會支持者匯聚一起,平機會在去年10月推出「平等機會青年大使計劃」。計劃得到熱烈的回應,平機會甄選了36位大專生成為首批青年大使。

香港性教育普遍不足 平機會倡各界攜手解決問題
平機會進行「本港中學實施全面性教育研究」,目的是協助社會各界了解中學實施性教育的整體情況,從而考慮和推行相關措施。

香港性教育普遍不足 平機會倡各界攜手解決問題

平機會早前公布了「本港中學實施全面性教育研究」的結果。研究發現香港的性教育普遍不足,性教育課時亦不足夠。接近一半學校表示,在一個學年只編配五小時或以下性教育課時,而超過90%的學校在一個學年分配予性教育的課時為20小時或以下。

有人問,性教育與平等機會有甚麼關係?為何平機會進行性教育的研究?
 

青年發展 無分種族

青年發展 無分種族

本地少數族裔社群是一個極具潛力,但未被發揮的人力資源寶庫。觀乎愈來愈多在港土生土長的非華語生考進大學,並晉身專業行列,足證有效的推動和輔助能抵消一切障礙。

去年12月20日政府公布《青年發展藍圖》,願景是「培育青年成為愛國愛港、具備世界視野、有抱負和具正向思維的新一代」。我衷心寄望藍圖能帶領社會各界無分種族「啟發、扶持、擁抱」年輕一代。

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