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机会委员会

搜寻

主席文章

奧運的啟示:團結多元(只备繁体版)

01/08/2021

平等機會檔案 (2021年8月)
平等機會委員會評論文章

奧運的啟示:團結多元


東京奧運,全球躍動。港隊接連取得佳績,更令全港市民欣喜和鼓舞。

正當大家密切關注金牌誰屬時,我仍不忘國際奧委會主席Thomas Bach在開幕禮上一番令我深感共鳴的致辭。他的演辭中多次強調「團結」、「平等」、「尊重」和「多元」等字眼,這些用詞正正是我作為倡議平等機會的機構領導者經常會提及的。

經歷過百年的發展,奧運的影響早已不再限於體育界,而是遍及全球各國民眾。縱使不是直接出席的體育隊伍,極大多數人仍可間接以觀眾身分置身其中。奧運會的確是打破疆界、聯繫全球的其中一項頂級盛事。無論你屬於哪一國家,也可支持與你截然不同、甚或毫無關連的隊伍。奧運會的力量確實十分驚人。

體育是有效促進平等的媒介,奧運便是最好的證明。運動員因才能出眾而贏得尊重,與其出身、種族或居民身分毫無關係。Bach在開幕致辭中更特別提到難民代表團,他說:「各位難民代表團運動員,你們憑藉個人才能和人類精神,展示了難民如何可增添社會的動力。你們因飽受暴力、飢餓,或只因你們與他人不同而逃離原居國家。今天,我們熱情歡迎你們,並給予你們和平之所。歡迎參加奧運會。」在如此一項全球盛事中談到一群在苦難和掙扎中仍堅持努力和追求卓越的人,此番說話實在發人深省。

這不禁令我想到香港少數族裔人士,包括難民和外來工人的現況。不論他們來港多久,社會是否有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呢?即使《種族歧視條例》涵蓋所有人,保障所有人免受基於種族的歧視和騷擾,訪客、外來工人、難民和尋求庇護人士等亦不例外,可是卻未必能免除他們每日面對的微冒犯(micro-aggressions)、偏見及成見。香港是一個高度發展的城市,他們卻仍然面對此問題,無疑令人惋惜。

最明顯的例子是很多少數族裔家庭所面對的居住問題,在不少業主和鄰居的歧視態度和行為下,拒租和受壓遷離的情況並非罕見。對於一些處於草根階層的少數族裔,議價能力更弱,遑論只靠政府微薄援助維生的尋求庇護人士。結果是基層少數族裔家庭只能選擇較差、甚至最差的居住環境。

為何我們不能摒棄對少數族裔的負面想法,反而如Bach所言,視之為可增添香港色彩的動力呢?我確信若要根絕歧視性的行為、消除定型觀念,必須從加強教育和提高意識著手。

奧運會充分展示了天分、技能和體育精神無分種族、膚色或族裔。後輩刷新前輩紀錄是奧運常事,排名較後的選手逆境反勝的情景亦屢見不鮮。賽前沒有人敢確論賽果,因為妄下判斷往往是不智的。這智慧正正是種族歧視者所欠缺的,妄下判斷往往是他們持有定型觀念的源頭。

在開幕禮中另一個觸動人心的情景,是各國代表團魚貫進場時展現的多元種族面貌。這不單指全球各地不同膚色種族的頂級運動員匯首一堂,更令我感受深刻的是不少國家隊內的隊員種族也很多元化。香港代表團也不乏非華裔的運動員和教練,今屆奧運港隊首面金牌得主劍擊運動員張家朗迎接的第一個恭賀正正來自其非華裔教練Greg Koenig,土生土長的100米和200米自由泳銀牌得主何詩蓓亦同時具多元文化背景。

此等例子比比皆是,對推動平等社會亦帶出一些啟示。

首先是用人唯才,正如才幹和技能是入選代表團的首要因素。第二是團隊精神,團隊中不單要有最佳人選,亦講求隊員之間互相支持,才能達致共同目標。第三是體育精神。比賽的性質是競爭,但背後精神卻在於團結。比賽過程固然精彩,同樣令人鼓舞的是賽後競爭者放下勝負互相勉勵,得獎者在頒獎台上相互擁抱道賀。

疫症肆虐全球,無人能獨善其身。奧運在此期間舉行,成功在逆境中起了振奮人心的作用。病毒不分國界,世界各地都受影響,最佳的抗疫方法是團結一致。奧運使全球成為一體,向我們帶出了寶貴的啟示——團結、共融、多元是我們在目前逆境下必需持守的價值。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朱敏健

 

(以上原文在8月3日載於立場新聞、獨立媒體大千視界HK。)

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