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机会委员会

搜寻

主席文章

發揮青年動力 推動社會平等(只备繁体版)

12/08/2015

平等機會檔案 (2015年8月)
《一些人˙一些事 -- 深思簡論》

發揮青年動力 推動社會平等


前言

談起時下年輕人,社會上有不同意見。近年不少年輕人積極參與社會運動,今天正值一年一度的國際青年日(International Youth Day),今年聯合國選取了「青年公民參與」(Youth Civic Engagement)為主題,正好讓我們可檢視青年人在社會發展以至推動社會平等公義中所扮演的角色。

改變的力量

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青蔥歲月,對生命充滿熱忱,對未來懷著抱負、理想。面對社會上種種認為不公義的景況,年輕人往往忿忿不平,甚至有股衝動要改變社會、改變世界。近年香港不少年輕人積極參與社會政治運動,甚至走到上街,以表達訴求或支持他們的同伴。

有人認為,年輕人空有理想,卻不懂世情。有人批評他們表現過份激進,只會滋擾生事。亦有人以為,年輕人變得偏激,是因為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又或不能置業,因此訴諸激烈行動表達不滿。

從我近年接觸年輕人、與他們交談及分享的經驗,我認為大部份的年輕人都善良謙和,他們熱愛和平、關心社會,對平等公義有強烈渴求,亦並不想以激烈對抗或衝突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我相信只要得到適當的引導,我們的新一代絕對可成為改變的力量,為社會作出貢獻,建造美好未來。

社會未能完全切合年輕人需要

誠然,這一代的年輕人,較上一代的生活環境為好,社會經濟整體穩定,物質豐裕。香港作為中西交融的國際都會,擁有相當完善的設備包括交通、醫療等系統。我們有全面的教育制度培育新一代,有龐大的社福網絡,為弱勢社群提供支援。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成熟的法制去保障不同團體及個人的權利,包括平等參與社會的權利,免受基於性別、殘疾、家庭崗位及種族的歧視。

但我們的社會是否真的切合年青一代的需要、他們的期望以及重視的核心價值?觀乎今日的香港,貧富懸殊仍然嚴重;人口老化帶來不少社會問題,加上近年港人及內地人因文化、習性差異而出現的衝突不斷升溫,在在都加深社會上的矛盾。

歧視情況仍然普遍

另一方面,社會上的歧視情況仍然普遍。《性別歧視條例》自1995年通過至今20年,兩性平等仍似是遙不可及,不少政商領導地位仍以男性主導,女性仍被傳統的家庭照顧者角色緊縛着。我們的殘疾人士在尋覓工作時仍處處碰壁,無法達成自給自足的願望;同樣地,少數族裔們面對嚴峻的教育及就業問題,甚至未能獲取公共服務。面對不平等的還有新移民,現時《種族歧視條例》並未涵蓋國籍、居民及公民身分,令新來港人士受到基於居民身分的歧視時無從申訴。此外,我們仍未有針對保障年齡、性傾向及性別認同歧視的法例。

以上的群體都是我們社會上的一份子,可能是你和我熟悉的面孔,我們的親人及朋友。他們所面對的歧視,以至貧窮及其他不公平待遇,都影響着我們社會的發展,破壞我們維護平等的核心價值。而這正是促使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進行「歧視條例檢討」以及一連串研究調查的原因。事實上,隨著社會不斷演變,平等的尺度亦必須改變,我們必須審時度勢,配合社會發展及國際趨勢,進一步完善反歧視法例,為我們下一代建立更平等的社會。

年輕人重視公義平等

無可否認,我們的年輕人追求的已不只是自身的個人發展,他們更關心社會及制度的發展,重視公義平等。事實上,年輕人對於社會上的問題越來越勇於發聲,作出批評。但空有挑戰權限的勇氣並不足夠,在追求公義的過程,年輕人必須有勇有謀,知所進退,並做到有容乃大,即使面對意見紛陳,仍能保持開放的懷抱、互相尊重的態度,透過對話、溝通和討論,達至共識。

尊重差異 多元共存

首先,在面對不同觀點時,我們應保持開放的態度,去聆聽不同聲音,了解不同論據。事實上,活在全球一體化、多元的世界,我們必須接納差異,尊重而非惡意攻擊或謾罵抹黑與自己見解不同的人。正如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所說:「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要以生命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在捍衛自身權益及立場時,我們亦必須尊重別人,不應踐踏別人的權利及尊嚴。

有部分年輕人在表達訴求時,傾向以較「出位」的言行以取得當權者的注視,不難理解。但為了達到目標,是否一定要通過激烈對抗,甚至暴力鬥爭呢?在進行談判、表述的過程中,是否可以理性和平而非敵對的方法呢?是否一定「二元對立」,還是可「多元共存」?我認為這些都是值得時下參與社會運動的年輕人反思的問題。

勇於妥協 知所進退

另外,有些年輕人認為所謂「共識」即「妥協」,而妥協代表懦弱、退縮,背棄信念,甚至抱有「寧為玉碎,不作瓦存」的想法。但我認為妥協是需要勇氣與智慧的決定。當我們採取強硬立場,寸步不讓時,我們必須想想,究竟是擇善固執,還是為了堅持而堅持,為了反對而反對?到最後會否進退失據,分歧依舊,無法解決問題,與當初的目標背道而馳?

我們都明白年輕人欲推動社會改革的熱熾的心,但激烈抗爭的方式及敵對的態度,根本不能建立互信的基礎,更遑論達成諒解及共識。再者,當衝擊變成常規,最終只會被視為習以為常、被忽略及被邊緣化。相反,若能以具說服力的理據、創新的思維,以理性及不亢不卑的態度來爭取改變,必定能贏取更多的社會大眾的支持。

結語

對於年輕人熱衷社會運動,不少父母都感到憂心,認為他們應專注學業。但我認為年輕人關心社會、願意為社會付出,是可喜的現象。年輕人絕對有參與社會的權利,對於影響他們的政策發聲,而當權者亦應多聆聽年輕人的聲音,了解他們的需要。作為父母及長輩的,除了給予他們空間,應著力培養年輕人的博闊目光及多元世界觀,更重要的是助他們建立同理心,懂得體諒及理解別人的處境,關心社會上的弱勢社群,勇於為公義發聲。事實上,年輕人是我們社會的未來棟樑,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協助他們,在成長路上作好裝備,好讓他們能夠面對挑戰,為社會帶來正面改變,為我們建立真正平等、共融的大同世界。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周一嶽

 

(本文刊於 2015年 8 月12 日明報)

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