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机会委员会

搜寻

主席文章

「給孩子希望」 -- 少數族裔的平等教育機會(只备繁体版)

01/09/2013

平等機會檔案 (2013年9月)
《一些人˙一些事 -- 深思簡論》

「給孩子希望」 -- 少數族裔的平等教育機會


「一寸光陰一寸金」,但對於少數族裔孩童來説,因著現時的教育政策,白白錯過了學好中文以至融入社會的機會。一整代的少數族裔孩子,能不能擺脫「跨代貧窮」的宿命?

今年9月26日,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委員會在日內瓦召開會議,審議中國和香港在履行《兒童權利公約》的報告,當中包括兒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一直以來,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十分關注本港兒童及青少年面對的歧視問題,我們更將有特殊學習需要的殘疾兒童及少數族裔兒童被剝奪平等教育權利的情況,定為平機會的兩項優先工作項目。

少數族裔學生 困難重重

事實上,本港少數族裔學生無論在接受高等教育或就業前途方面,皆面對困難重重,而這一切皆源於他們學習中文所遇到的巨大障礙。

最近有傳媒報道,去年獲錄取修讀學士學位課程的非華語學生,僅佔聯招(大學聯合招生辦法)下獲大學取錄的學生總數不足1%。這數字凸顯少數族裔學生在現行教育制度下,追求高等教育是多麽遙不可及的事情。當我們以爲教育可促進社會階層向上流動之時,我們的少數族裔孩童卻無法透過教育,擺脫貧窮的宿命。

毫無疑問,我們必須為少數族裔學生扭轉局面。自平機會於2011年公布《少數族裔教育工作小組報告》以來,我們一直促請政府落實為少數族裔孩童提供更廣泛及長遠的支援,包括在學前階段提供語文及文化學習計劃,協助他們建立學習中文的良好基礎,融入主流小學。

不少少數族裔家長正正就是因爲子女缺乏學前中文培訓,別無選擇下將子女送往所謂「指定學校」入讀。這些「指定學校」將非華語生與主流學生分隔,既不利融合,亦令少數族裔學生無法有效地學習中文。

在現行制度下,這些學校需自行設計較主流課程淺易的中文課程,老師們需花大量時間與精力去編寫及準備教材。然而,不同學校的程度與質素均出現很大差異。

教育局今年6月宣布,修訂中、小學非華語生的支援模式,由現時只為全港31所非華語指定學校提供津貼,改爲資助所有取錄非華語學生達10人或以上的學校。雖然這個安排可説是變相取消「指定學校」的機制,但可惜這只是「補漏式」的政策,根本沒有徹底解決問題的癥結。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政府的承擔,從系統上解決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的障礙,為支援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作出更完善的規劃及資源分配,為主流學校提供全面性的支援,並加強教育專業包括教師的培訓,提升他們教導少數族裔學生的能力。

另設中文課程及測試制度

考慮到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的挑戰,我們認爲應為他們另設中文課程及測試制度,以提供另一語文資格以及實際的中文技能,供他們升學及就業之用。

我們更需增加教育工作者以至家長對平等教育價值觀的認知及文化敏感度,以建立真正共融、關愛的學習環境。現時一些家長仍抱錯誤觀念,不願子女入讀少數族裔學生較多的學校。事實上,不少研究已印證多元教育的益處,包括培養同理心及發展跨文化溝通能力,這些皆是21世紀全球一體化下,國際人才的必勝技能。

爲了提升少數族裔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及就業的機會,最近我與多間大學的校長及高層職員會面,向他們提出考慮承認少數族裔的第三語言能力,作爲額外的取錄資格。對此建議,這些院校均表示願意視乎情況彈性處理。事實上,增加少數族裔入讀大學的數目,可有助建立一個多元的學習環境,為學生開啓不同的視野與觀點。

我亦已向特區政府提出,公務員及公共機構應增聘少數族裔人士,並針對個別職位的工作需要,承認少數族裔在中英文以外的第三語言能力。我認爲這項措施對多方面都有益處。香港既是一個多元的社會,我們的公共服務人員應具備多種語言能力,以滿足不同社群的需要。例如站在前線的警員或醫護人員,若懂得第三種語言,不但可省卻翻譯的需要,亦可提升整體服務質素。

這項建議並非要取締中文或減退少數族裔學習中文的動力,只是在目前的環境之下,這個安排可讓有意投身公共服務但中文語言能力稍遜的少數族裔青年,在一個較平等的環境下競爭,建立事業,打破世代貧窮的宿命。而平等機會的精神,就正是在有需要時採取合理的措施,來締造公平的環境。

中學因應少數族裔宗教需要 將男女分班

最近不少傳媒均聚焦報道,一些中學因應少數族裔的宗教需要而將男女分班,甚至為女生安排不同課堂時間表及校服指引。我和平機會的同事最近便走訪數間學校,了解當中情況。

平機會原則上認爲學校應避免採取分隔措施。學校是開放予社群學習的地方,在尊重不同文化及宗教需要和遵從平等教育精神之間,學校應小心取得平衡。平機會已向教育局表達關注,並考慮在將來編印指引供學校參考。

無論如何,我們認爲所有小孩,不管他們的種族、性別或其它特徵,都應享有平等教育的基本權利。少數族裔孩子同是香港的一份子,將參與建設香港的未來。唯有在平等教育的基礎上,他們才可融入社群,充分發展他們的潛能,改善生活,脫離跨代貧窮。在這方面,特區政府及教育界有着不可推諉的責任。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周一嶽

 

(本文刊於 2013年 9 月 26 日明報)

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