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机会委员会

搜寻

主席文章

消除歧視 從心開始(只备繁体版)

01/06/2013

平等機會檔案 (2013年6月)
《一些人˙一些事 -- 深思簡論》

消除歧視 從心開始


較早前,傳媒廣泛報道了全球性的「世界價值觀」調查結果,當時報道顯示十個香港人中有七個不希望與異族為鄰。在那幾天,我們還以為香港是調查所涵蓋的全部國家中對其他族裔最不包容的。

不過傳媒很快就發現報道中有關「世界價值觀」調查的數據並不正確;事實上,香港受訪者中表示不希望與異族為鄰的數字是27%。雖然更正後的結果無疑較為理想,但我們必須正視一個事實,就是在香港的受訪者當中,仍然有超過四份之一表示不想與其他族裔為鄰。作為一個「亞洲國際都會」,這個數字實在過高,令人難以接受。

約五十年前我就讀本地中學時,有來自印度、巴基斯坦、葡萄牙、馬來西亞和泰國的同學。我們一起學習中文,當中部份在進入大學時甚至主修中文。他們後來成為了高級公務員、行政人員和專業人士。我們當時很珍惜學校裏多元文化的環境,經常互相幫助、一同參加體育隊,多年來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我們對不同種族的相互接納和尊重,是自然和自發的。

不幸地,平機會、政府以及其他機構近年進行的意見調查和研究卻顯示我們對少數族裔存有偏見,而且種族歧視情況相當普遍。由非政府機構香港融樂會於2012年進行的意見調查顯示,只有少於一半受訪者表示接納非洲、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和印度人成為其私人生活的一部分,例如自己或家人與他們成為朋友,或與他們結婚等。

這些帶有偏見的態度可能是潛意識的,但卻體現於日常生活各個範疇的不平等對待中。例如根據平機會在2009年委託政府統計處進行的「有關種族接納的主題性住戶調查」,大約三名受訪者當中便有一人不願意把處所租予非洲、南亞或中東的租客。自從《種族歧視條例》於2009年生效之後,平機會根據這條法例處理的投訴當中,有接近四份之三是與僱傭範疇無關的,投訴主要關乎獲取貨品、使用設施或服務。而去年Time Out雜誌所進行的一項意見調查顯示,55%受訪者表示在使用設施、服務、進入餐廳或商店方面,曾目睹或經歷過種族歧視。

此外,很多少數族裔人士在教育和就業等範疇繼續面對系統性的嚴重障礙。2011年7月,平機會公佈了少數族裔教育工作小組的報告,指出主流教育制度未能顧及大部份少數族裔學生的需要。他們缺乏家庭語言環境,難以掌握中文,但卻得不到教育局提供應有的支援。

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於2013年3月對香港就《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而提交的第三次定期報告的審議結論中亦有強調這個問題。人權事務委員會關注到「在香港少數族裔接受高等教育機會不大,政府未有就教授非華語的移民學生學習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訂定官方教育政策。」

這些障阻令到少數族裔代代受到嚴重影響,窒礙他們追尋理想。政府沒有迅速採取行動以確保平等教育機會,是在損害少數族裔兒童一生的前途。不少於就學時在學習中文方面沒有獲得足夠支援的人,現在未能符合很多職位的中文能力要求,因而只能從事低薪工作。

這令貧窮情況不斷延續循環,並阻礙少數族裔融入社會。雖然公務員事務局最近已實行措施開放入職機會予少數族裔,但有很多求職者仍被拒諸門外。

事實上,直至目前為止,政府所提供的解決辦法一直都是局部性及片面的,而且很多時都是回應式的行動,不夠積極。我們需要多管齊下及全面地處理這個系統性的問題。政府必須帶頭以堅定的信念解決這難題,而且要認識到,要達致真正的平等,可能需要採取遷就措施去締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首先第一步是必須為非華語學生制訂另一個認可標準的中文課程和評估框架,令他們能夠較公平地與華語學生競爭。教育局亦應檢討其現行的指定學校政策,因為現時的政策對非華語學生的融合和有效學習中文的效果並不理想,該局亦應加強少數族裔學生的學前語文支援,及對學生家人提供的語文支援。

過去數月來本地有人對少數族裔群體、新移民及內地人作出排外的言論和行為,令人感到擔憂。歧視通常是源於欠缺了解、觀念錯誤和經驗不足所致。我們的政府、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學校和各界機構,以及貨品或服務提供者,需要合力透過適當的公眾教育、政府政策和機構行為守則,去解決這日益普遍的問題。

雖然種族暴力在本港甚為罕見,但在面對不同文化背景或種族的人士時,心懷潛意識的假設,仍然是常見的現象。

這情況對我們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和商業樞紐而言是不利的,亦有違我們作為一個開放城市的核心價值,也不符合我們長久以來讓不同背景的人才融合互動,帶動創意的歷史。

雖然香港不是世界上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地方,這點讓我們可以鬆一口氣,但我們不要忘記,我們在消除種族偏見和歧視方面仍然可以做得遠較現時為好。我們必須攜手合作,建設一個真正平等,令我們引以為傲的社會。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周一嶽醫生

 

(本文刊於 2013年 6 月 7 日明報)

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