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歧視與標籤(只备繁体版)
平等機會檔案 (2012年4月)
《一些人˙一些事 -- 深思簡論》
題目:放下歧視與標籤
林煥光籲請大眾放下對愛滋病患者的歧視
最近有一位年輕醫生自殺,據說他是愛滋病感染者。這宗慘劇令人再次想起,負面標籤和歧視具有可悲的殺傷力。
一個有為年輕人放棄錦繡前程,對將來再沒有指望,甚至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事特別刺痛社會的神經。我們不禁要問:容讓負面標籤和歧視植根,是否已響起香港無力維護我們核心價值的警號?
儘管經過多年努力,負面標籤仍根深蒂固。平機會於2010年進行《公眾對殘疾人士的態度基線調查》,當中三分一受訪者表示會「避開和抗拒」愛滋病患者及感染者,可見他們是最被嫌棄的社群之一。
負面標籤深深地傷害着每一個人。不少研究及記錄都說明,社會對愛滋病患者/感染者心存歧視,必然會帶來負面後果。標籤助長社會恐慌,引致一些人無視醫學知識,不願意去了解現時的全面防備措施其實已非常有效,可以在醫護過程中(包括施行手術時)預防感染。負面標籤更令愛滋病感染者的生活質素下降,長期面對失業恐慌,甚至失去社交支援網絡,最終陷於絕望。也許那位年輕醫生就是因此而自殺。負面標籤確屬愛滋病感染者及時接受檢測和治療的最大障礙,使預防此病的整體努力功虧一簣。
要消除與愛滋病患者/感染者相關的負面標籤,傳媒的角色至為重要,因為它對公眾取態和在提供資訊上有莫大的影響力。
不過,正如上述的自殺個案顯示,某些傳媒的報道手法卻令人十分失望。不單受害人的私隱被侵犯,報道這宗慘劇的手法更可能加深公眾對愛滋病患者/感染者的負面標籤。
由於部份傳媒報道引起了公眾恐慌,以致有團體要求所有醫護專業人士必須申報自己有否感染愛滋病。
這樣的要求只會令多年來反負面標籤運動功敗垂成,更會打撃未確診病人的求助意願,令他們不敢接受必需的檢測或治療。
為正視殘疾人士(包括愛滋病患者/感染者)所面對的負面標籤問題,上文提到的平機會2010年調查報告作出了多項建議,主要為:
第一,運用更大的宣傳網絡,使大眾了解正確醫療知識、增加對殘疾人士需要和權利的認知,以及明白到偏見對整體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
第二,我們建議如有需要,當局應積極向傳媒組織推動負責任的報道,尤其在報道自殺案方面。
最後,我們鼓勵大眾挺身對抗負面標籤。正如哲學家柏拉圖說,沉默等如認同。《殘疾歧視條例》保障香港每個人,不會因自己的殘疾(包括愛滋病感染)而受歧視。
對別人的困苦漠不關心,最終只會削弱自己的權利。
這位年輕醫生的身故,令我們蒙受重大損失:損失的不僅是他的家人朋友,還有那些原本可得到醫治的病人、獲拯救的生命。然而,負面標籤強行奪去這年輕人的生命,我們所有人都因而蒙受損失。
事情其實可以完全不一樣。負面標籤的代價沉重,消除負面標籤人人有責。我們應該挺身而出,身體力行彼此尊重,讓大眾認清事實、驅除誤解,為對抗負面標籤盡上自己的一分力,社會就會更包容、更進步。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林煥光
(註:本文英文版原刊於2012年4月26日的南華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