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机会委员会

搜寻

主席文章

悼李菁˙說歧視 (一) : 嘲諷的傷害(只备繁体版)

01/03/2008

平等機會檔案 (2008年3月)
《一些人˙一些事 -- 深思簡論》

悼李菁˙說歧視 (一) : 嘲諷的傷害


本年三月一日,失聽人士李菁自殺身亡。曾經在成長路上克服重重障礙,學有所成,並在國際象棋比賽獲得卓越成績,最終卻選擇離開人世,令我們婉惜和傷感。

殘疾人士在日常生活、學習及求職方面所承受的壓力往往難以言諭。李菁曾在文章透露,自己多年來因為聽障屢遭歧視和嘲弄,感到憤怒,也感到孤獨。其遺書指出她中一時「常遭同學嘲笑,當時便興起自殺念頭,但……缺乏勇氣」,到讀學士學位時「讀書壓力有增無減,情況嚴重」。她父親則向傳媒表示李菁在求職面試時受到「歧視」和「刻薄」。可以相信,李菁因歧視遭遇和學業壓力而感到困苦,又沒有找到渲洩抑鬱的途徑,故走上了不歸路。

事件引起社會對聽障人士的廣泛關注。事實上,聽障是一種「別人看不見的殘疾」。聽障人士在學習或溝通上均面對不少困難,但由於外表看來與一般人無異,因此其他人很容易忽視其需要。唯有聽障人士積極面對,社會人士又加以接納及支持,聽障人士才能融入社會,發展自己的潛能。

在李菁事件之後,有些人說,香港已有反歧視法例,為什麼社會仍有歧視 ? 對於這個沉重的問題,我們的答案是,正因為香港仍有歧視,因此需要法律和機制去處理歧視投訴,及推廣平等機會;正如有疾病的存在,所以我們需要醫院和醫護人員協助對抗病魔。我們應該防微杜漸,從個人態度和社會制度兩方面去消除歧視。有需要的人亦不宜諱疾忌醫,應盡早尋求協助。

假如李菁願意尋求輔導和協助,而社會及周遭的配套亦能回應其需要,這次悲劇事件或許不會發生。

李菁的逝世,讓許多人驚覺歧視的殺傷力。有時,一句無心的冷言冷語,或是故意的刁難,可以摧折旁人的求生勇氣,讓人放棄多年的努力。戴在耳後的助聽器,曾令李菁遭到校車同學的取笑。人與人的相處,實在應該少一些嘲諷,多一些包容,互相接納,彼此尊重。

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