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腦癇日」: 認識腦癇症(只备繁体版)
下周一是2月14日,當天除了是大家熟悉的情人節外,也是2022年「國際腦癇日」。「國際腦癇日」定於每年二月第二個星期一,由國際腦癇局和國際抗腦癇聯盟共同發起,旨在提高全球對腦癇症的認識和關注,迄今全球有120多個國家/地區參與。
腦癎症是一種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腦癎發作時,腦部的電波活動會突然失控發放,短暫影響大腦神經運作,令腦神經細胞之間的正常聯繫變得混亂,使患者的意識、感覺和身體反應出現短暫的紊亂或不受控的情況。
全世界約有5 000萬人患有腦癎症,按病發率估算,香港則有大約六至七萬人有腦癇症這種長期病患。它是香港第四位最常見的腦科病,每20人便有一人在一生中有腦癇發作。根據《殘疾歧視條例》第6條,「殘疾」的定義包括身體的「機能失常、畸形或毁損」,因此腦癇症患者屬於受《殘疾歧視條例》保障的殘疾人士。保障範疇是《殘疾歧視條例》的適用範疇,例如僱傭、教育、貨品及服務的提供等。雖然估計七成腦癇症患者可依靠藥物控制發病,正常地生活,然而,社會上仍然有很多人不認識腦癇症,甚至產生誤解或負面標籤,令患者及其照顧者遭受欺凌和歧視。
事實上,腦癇症並不可怕,可怕的只是社會上的誤解、偏見和歧視。腦癇症患者在病發時的徵狀包括全身抽搐、跌倒、發白日夢或目光呆滯、感覺麻木等,這些身體狀況或會令有些人感到恐懼、抗拒,甚至排斥患者。據一些媒體的報道,曾經有腦癇症的學生在學校被其他同學譏笑和欺淩,有僱員被僱主以各種藉口辭退等。
腦癎症患者的工作能力與一般人無異,大部分只有輕微程度發作的患者更無需工作方面的便利,其他患者則可能視乎個人及工作需要提供不同類型的便利措施,例如:改善工作場所環境、提供合適輔助設備、容許腦癎症患者按醫生建議就診或放病假等等。至於教育方面,學校可因應個別學生的具體需要和其他相關情況安排調適,例如重新編排測驗時間、安排定時學習時間、在發作後給予較長的休息時間等等。
為了讓大眾更認識腦癎症,以及讓僱主和教育機構知道如何提供共融和有利的環境,便利腦癎症患者工作和學習,平機會出版了一本有關腦癎症的小冊子。小冊子除了提供以上的有用資料外,還附有真實的人物故事和急救小貼士,令市民大眾更明白如何與腦癎症患者相處和在病發時如何協助他們。
腦癎症病患者及其家人於生活、情緒、人際關係等方面都受着不同程度的影響和壓力,極需要社會各個界別及大衆的支持。我呼籲大家正確認識腦癇症是十分常見的腦科疾病,面對腦癇症患者或腦癇發作時,不要恐慌,並應抱着包容共濟的心,給予患者支援,守望相助。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朱敏健
(本文刊於2022年2月10日《am730 – 健談平等》專欄)
平機會剛出版了一本有關腦癎症的小冊子,讓大眾更認識腦癎症,以及讓僱主和教育機構知道如何提供共融和有利的環境,便利腦癎症患者工作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