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机会委员会

搜寻

主席文章

青年發展 無分種族(只备繁体版)

06/01/2023

去年12月20日政府公布《青年發展藍圖》,願景是「培育青年成為愛國愛港、具備世界視野、有抱負和具正向思維的新一代」。藍圖覆蓋並關注年輕一代就學、就業、成家、置業等不同階段的所需。提出的措施亦具多元性,除了宣傳和培訓外,也包括不同領域的交流和實習計劃、歷奇活動、青年網絡、青年宿舍等。

如藍圖序言所述,「這是一份屬於全港青年人的《藍圖》」,不同背景的青年都涵蓋在內。作為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我特別留意來自弱勢背景的青年能否充分得到關注和受惠於建議的措施,而少數族裔青年的平等發展機會,更是平機會一直以來的重點關注領域之一。故此我想提出一些看法,希望可使藍圖中的措施得以更有效惠及少數族裔青年。

有別於整體青年人口呈下跌趨勢,居港非華裔人口持續上升,由2011年佔全港人口6.4%,升至2021年佔8.4%。以年齡介乎15至44歲的南亞裔居民數目為例,人口普查估算這組別目前接近5.5萬人,是10年前的1.3倍。

中文能力是少數族裔發展最大障礙

與一般青年無異,少數族裔青年同樣在國民身分認同、世界觀及對國家發展大局的認識、向上流動、壓力和精神健康,以及參與公共事務等面對挑戰;然而,種族背景、語言差異及社會上既有的種族偏見等因素,卻對他們在迎接這些挑戰的過程中添上重重障礙。

按照藍圖,當局會幫助非華語學生「盡早適應本地教育體系和提升中文語文能力,以及加強他們的生涯規劃,讓他們認識多元出路」。這方面的工作,我極為認同。

中文能力不足一直是少數族裔人士在升學就業的最大障礙,縱然政府已投放大量資源,大多數非華語生的中文程度,尤其是閱讀和書寫中文上,普遍遠遜於華裔同輩。在1400多名參加2021年中學文憑考試的非華語生中,不足8%(即111人)應考主流中國語文科。半年前,我便曾透過一篇以〈支援非華語生學中文 須以數據為基礎〉為題的文章,建議當局及學界應檢視目前支援制度和措施的成效,方可對症下藥。

移除阻礙 利於上流

另一方面,根據平機會2020年公布的一項研究調查,除了中文程度不足外,僱主的種族偏見和就業規劃欠銜接,亦是妨礙少數族裔青年發展事業的負面因素。若藍圖下的措施能引入針對僱主的教育和推廣,並為少數族裔青年作就業配對或銜接計劃,支援必定更到位。

我深信當局擬訂藍圖時,必然已把少數族裔青年的需要考慮在內。然而,當建議措施交由個別政策局、政府部門甚至其他機構執行時,當局必須清楚發出提示,切勿忽略少數群體。例如一刀切以中文程度作為申請要求或篩選準則的基礎,因此舉極可能把大部分少數族裔青年摒棄於措施之外,令他們無法受惠其中,失卻了有助發展和上流的體驗及機會。這包括新增大專課程入學條件、交流和實習的設定及甄選準則,以至青年網絡和自薦參與諮詢委員會的語言選項等,涵蓋範圍極廣,不容忽視。

以共融為原則 推動青年發展

藍圖沒有就少數群體獨立成篇,大抵是預期來自少數群體的青年與主流青年一起參與,共同受惠。因此,執行機構應恪守這共融原則,讓少數族裔青年能與華裔青年有充分互動和交流,以促使所有青年不論背景都能融入社會,及建立世界視野。

另一方面,鑑於某些種族社群可能因為長期遭受偏見和排斥,令他們誤會主流措施並不覆蓋他們。因此,當局在推動藍圖和有關工作時,執行機構應確保宣傳渠道能接觸所有族群,這涉及宣傳媒介的語文,亦包括透過教師、族群領袖、宗教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等深入推廣。若忽略這點,反會進一步把他們邊緣化,嚴重削弱藍圖的好意和成效。

本地少數族裔社群是一個極具潛力,但未被發揮的人力資源寶庫。觀乎愈來愈多在港土生土長的非華語生考進大學,並晉身專業行列,足證有效的推動和輔助能抵消一切障礙,亦可某程度彌補中文能力的差距。

最後,我衷心寄望藍圖能帶領社會各界無分種族「啟發、扶持、擁抱」年輕一代。

 

文章於2023年1月9日刊載於明報

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