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机会委员会

搜寻

主席文章

推動種族共融 展望2023(只备繁体版)

23/01/2023

一年之始,正是回顧過去、展望將來的適當時機。作為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主席,我亦在此整理一下2022年對種族平等共融議題的一些觀察,並分享對未來方向的看法。

平機會曾在2021年透過研究機構,電話訪問逾1500名市民,當中超過一半(51.1%)認為種族歧視在社會中普遍存在。去年11月,我在社會服務聯會統籌下與不同非政府組織作線上交流,當中少數族裔在租住房屋遇到的歧視,仍是揮之不去的老問題。另外,不少與會者亦分享中文程度不足對事業發展構成嚴重影響,包括妨礙他們報考政府職位。

種族偏見 根深柢固

綜觀2022年不少類似討論和有關研究,主調似乎都離不開種族偏見對少數族裔社群構成的負面影響。例如去年5月香港城市大學發布一個受平機會資助的研究,發現網絡新聞雖然在報道種族議題時極少含有種族偏見,但約5%讀者會使用負面的語氣留言評論,當中涉及種族偏見、成見或歧視,又或在描述少數族裔時使用貶義或帶偏見的詞彙等;相反,只有0.9%讀者會採用正面語氣作評論,差異極大。

另外,去年一個由嶺南大學向過百名外賣員所做的研究中,近半數少數族裔外賣員認為顧客無禮行為是構成工作壓力的主要原因,比率遠較華裔外賣員高,當中不乏涉及種族背景的貶義稱呼,或遭粗言指罵等。對於身處基層的少數族裔人士來說,種族身分令他們的生活挑戰更添一層障礙。

去年12月MWYO青年辦公室公布的研究指出,在受訪的144名弱勢少數族裔中學生,極大多數(94.4%)對其種族身分感到負面;縱然近六成認為自己是香港人/中國人,日常遇到的種族偏見和排斥卻令他們感到迷失,難以融入。

年輕一代 帶來希望

倘能移除種族定型所構成的負面影響,少數族裔社群絕對是香港未來發展的一大動力。事實上,在這個人口持續上升和較全港整體年輕的社群中,愈來愈多年輕一輩成功考上大學;近年亦有更多媒體報道一些來自本地南亞和東南亞社群的年輕專業人士,例如醫生、律師、護士、教師等,他們大都操流利粵語、視港為家,亦立志服務港人。

在這方面,教育界正積極回應。在教育局大量資助和支援下,錄取非華語學生的學校數目正在上升,讓少數族裔學生能與華裔同學一起學習,結為朋友。在去年另一個受平機會資助的研究調查中,香港都會大學指出受訪的161間幼稚園普遍樂於接納非華語生申請入學,並認同建立一個種族共融環境的重要;只有不足2%有所抗拒。還記得平機會於2017年亦曾展開類似調查,向179間幼稚園查詢,當問及是否接受非華語兒童入學申請時,當年4間中便有1間(26.3%)拒絕、勸退申請人或給予極之含糊的答覆。對比之下,過去6年間幼稚園收生態度大有改善,值得讚賞。

教育界應乘着這良好趨勢,引入推動種族共融的課程和政策,這不但能促進非華語生融入,亦可提升華裔學生的跨文化認識和溝通能力,有助他們迎接未來機遇。對於少數族裔的教育,另一個重點應放在加強現有中文課程和配套,處理長久以來非華語生中文水平普遍不足的問題。

官、民、商協作 化討論為行動

要有效消除社會上種族定型和偏見,必須先讓市民認同不同族裔的社群亦是香港一分子。基於這信念,平機會自2021年推出多輪以「無分種族」為題的廣告,反應正面。在此,我進一步建議政府加大力度,以跨部門、跨界別的規模,帶領公、商各界透過不同平台向市民大眾積極推廣香港種族多元的一面。

大眾傳媒是另一個直接影響市民觀感的媒介,具文化敏感度的媒體報道手法絕對有助社會建立種族共融觀念。觀乎去年一些劇集在涉及非華人角色的題材甚至演繹方式引起爭議,可見愈來愈多觀眾抗拒渲染種族定型的劇情,亦勇於透過不同平台發聲。媒體及任何面向公眾的機構若在這方面掉以輕心,很可能令機構形象變得負面。因此,媒體在涉及種族的題材及表現手法上,應有更具文化敏感度的編審標準,否則不但形象及利益受損,更有負媒體應具備的社會責任。

綜觀過去一年有關種族議題的討論,有些問題依然存在,有些則取得若干進展。展望未來一年,平機會希望能推動各界把這些具建設性的討論,轉化為實際行動,透過官、民、商三方協作,引導市民大眾正視和破除種族偏見,共同邁向種族共融。

文章於2023年1月20日刊於明報

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