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机会委员会

搜寻

主席文章

助融入 同安居(只备繁体版)

29/09/2023

房屋問題一直是社會的重要議題,亦是每年施政報告重點關注的焦點。

少數族裔居住情况

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少數族裔人口較10年前增加了37%;撇除外籍家庭傭工後,升幅更達52%。於2021年,非華裔人口(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超過30萬,南亞裔佔10萬。若以2021年住戶居所面積作比較,全港住戶的中位數為40平方米,惟大部分東南亞和南亞裔族群的中位數均在32平方米或以下。此外,全港約8%住戶的居所面積低於20平方米,但在非華裔住戶中,居住面積不足20平方米的卻高達16%。值得留意是,非華裔人口亦包括收入較高的族群,例如來自日本、韓國和歐美地區的人口。因此,低收入非華裔社群的低面積住戶比例,相信遠高於上述數字。

少數族裔的居住環境,亦反映在他們居於分間單位(俗稱「劏房」)的人數。於2021年,近14%南亞裔人士居於分間單位,遠高於整體人口的約3%;逾27%尼泊爾裔人士居於分間單位,巴基斯坦裔居於分間單位的人數在過去5年亦上升了47%。

居住情况很大程度與社經條件掛鈎。大部分東南亞和南亞裔族群的入息中位數較低、貧窮率較高等等,都不是什麼新趨勢。中文水平不足、就業選項的限制,以至求職時遇到的種族偏見,都是妨礙少數族裔向上流、改善生活條件的核心因素。遭業主拒絕租出物業,亦是不少少數族裔人士的共同經歷;明言不出租物業予非華裔人士的業主,絕非罕有,也有一些拒租是源自鄰居的反對壓力。

據《種族歧視條例》,基於準租客的種族而拒絕租出物業,或提供較差的租賃服務,都屬違法。作為本港執行反歧視條例的法定機構,平等機會委員會在過去3年先後以「稱心租客,無分種族」和「開明業主,無分種族」推出多輪宣傳廣告,更獲地產代理監管局支持,透過培訓和不同推廣渠道,向地產代理灌輸種族平等和防止種族歧視的觀念。

然而要改變根深柢固的種族偏見,必須有更廣泛持份者的配合和推動,包括政府部門、社區領袖,甚至業主組織、鄰里網絡等,效果才能得以提升和持續。

我們亦可從2021年人口普查發現另外一些現象。首先,少數族裔人士入住公營房屋或資助自置房屋的數目明顯上升:於2021年,共31,761戶少數族裔家庭居於這類受資助居所,較10年前的16,078戶上升近倍。此外,隨着新界急速發展,居於新界的非華裔亞洲人口(包括東南亞、南亞、日本、韓國及其他亞洲地區)亦持續上升,由2001年佔36.4%,增至2011年的40.6%,於2021年比例進一步攀升至44.1%。這某程度代表少數族裔的生活地域遍及各區,與華人社群的交往愈趨頻繁,因此共融的配套亦更形重要。

政府須多管齊下 回應不同種族需要

為達至在社區層面提升種族共融的目標,政府須檢視地區規劃,在宗教、服務、文化、康體等設施上有系統地回應不同種族的文化需要,例如於各區劃出場地作宗教用途、在鄰舍層面設立共融中心、在文娛康體項目提供適切支援等。屋苑管理方面,物業管理公司宜設定指引和機制,避免非華裔住戶因語言障礙,或不懂中文而被忽略,無法平等得到資訊和享用服務。地區行政機關亦應鞏固社區支援網絡,透過關愛隊和鄰舍中心等不同組織,推動種族和諧的鄰里關係,並促進不同種族群體與主流社群持續正面接觸。這既可預防不同種族居民之間產生矛盾和摩擦,亦可提升整體居民的生活滿意度。

聯合國訂立世界人居日,目的是喚起各國政府和全社會對解決人居問題的重視,今年主題是「城市推動經濟成長與復蘇」。隨着本港重拾發展步伐,大家繼續為安居樂業而努力之餘,共融關愛的社會環境亦是不可或缺之一環。去除偏見,促進共融,受惠的不僅是個別社群,而是全體市民。

本文於2023年9月29日刊於明報

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