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机会委员会

搜寻

主席文章

平機會舉辦精神健康研討會 促進媒體平衡報道和消除歧視(只备繁体版)

29/09/2023

精神健康議題近年越來越受關注,尤其是當涉及有精神健康需要或精神復元人士的不幸事件發生,媒體往往鋪天蓋地報道,當中一些過份渲染、誇張,甚至失實的報道,直接影響公眾對精神病患及相關人士的觀感。正因為媒體對公眾的認知和態度起著關鍵作用,如何促進媒體對精神健康議題作出平衡報道,以正確及正面的手法報道與精神健康有關的題材,避免出現標籤化和污名化,變得十分重要。

平機會關注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面對的標籤和歧視

平機會一直關注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在社會上面對的標籤和歧視,並透過不同層面的工作,推動公眾消除對精神健康需要的偏見和定型觀念。平機會昨天(9月28日)便舉行了「媒體報道與精神健康」研討會,匯聚了約100位前線新聞工作者、編輯、學者、醫療專業人員、精神復元人士和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人士提供支援服務的服務提供者,一起討論如何促進媒體平衡報道精神健康議題,以避免加深公眾對精神病患的歧視。

以不同角度探討媒體報道和精神健康的關係

我們很高興邀得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和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成為研討會的支持機構,一起籌辦這個研討會。多位來自精神健康界別和傳媒界的學者,包括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教授林翠華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系主任李文教授,以及平機會行政總監(營運)朱崇文博士在研討會發表演說。

朱博士除了探討媒體報道和精神健康的關係,並詳細講解《殘疾歧視條例》為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提供的保障。此外,他提出一些報道精神健康議題的良好守則,包括確定精神健康與新聞故事的相關性、避免潛移默化的負面標籤和偏見,以及為精神健康相關新聞故事選擇適當的影像材料。朱博士強調,雖然《殘疾歧視條例》保障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免受歧視、騷擾或中傷,但要讓他們平等參與社會,必須改變公眾對精神健康的錯誤觀念和偏見,而傳媒在此可發揮其教育者的角色,建議業界考慮推出包含良好常規的指引,供媒體工作者參考。

林翠華教授指出,世界各地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人受到根深蒂固的標籤和歧視,而媒體是培養心理健康素養、消除偏見和污名化的關鍵。李文教授則指出,良好的媒體報道應該是負責任、準確和平衡,不實或嘩衆取寵的報道只會增加公衆對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的歧視。就如何平衡報道有關精神健康的新聞,他提出了五個原則,包括力求準確、減少傷害、保護私隱、慎用語言和提供支援機構的聯絡。

為媒體提供良好常規的守則指引

除了以上三位嘉賓外,香港報業評議會執行委員會委員暨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兼任高級講師陳旭權博士亦參與了研討會的討論環節,一起就如何促進媒體平衡報道,以避免增加公眾對有精神健康需要和復元人士的偏見和定型觀念進行了討論。另外,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陳麗麗女士及精神復元人士兼社會工作者梁珮琪小姐亦以照顧者以及精神復元人士的角度分享個人經歷,帶出媒體報道對精神病患及復元人士的影響。

在研討會上,眾講者及媒體代表均表示支持制定一套有關報道精神健康議題的指引,認為透過跨界別合作制定指引,可協助媒體工作者作出更精準及平衡的報道。

善用傳媒影響力傳播正面信息

傳媒是市民獲取資訊的主要媒介,對大眾的取向以及社會的價值觀有着極大影響。我們常說傳媒就如同一把「雙刃劍」,可以給大眾帶來新的資訊、傳播知識,並且引導輿論、影響大眾的價值取向;但同時媒體又可對市民的思想觀念、行為模式,甚至心理狀態等帶來消極影響。因此,如果可以善用傳媒的影響力傳播正面的信息,藉此建立大眾對精神健康的正確觀念和正向思維,長遠而言,相信可以改變社會對精神健康的態度和歧視,消除負面的標籤和偏見。

秉承是次研討會得到的成果,平機會將繼續與相關持份者合作,連結他們的力量和加強各界別的聯繫和溝通,消除對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的標籤,讓他們充分、平等地參與社會。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朱敏健

(文章於2023年9月29日刊載於《香港01》)

平機會、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和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的代表、傳媒界的學者及精神復元人士出席「媒體報道與精神健康」研討會。
平機會、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和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的代表、傳媒界的學者及精神復元人士出席「媒體報道與精神健康」研討會。

來自精神健康界別和傳媒界的學者一起就如何促進媒體平衡報道,以避免增加公眾對有精神健康需要和復元人士的偏見和定型觀念進行了討論。
來自精神健康界別和傳媒界的學者一起就如何促進媒體平衡報道,以避免增加公眾對有精神健康需要和復元人士的偏見和定型觀念進行了討論。

 

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