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机会委员会

搜寻

主席文章

種族共融的醫護服務(只备繁体版)

27/03/2024

3月21日是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平機會每年3月均會舉辦活動紀念和慶祝這個日子,呼籲各界以行動支持種族多元、平等、共融。適逢伊斯蘭教齋戒月、印度教侯麗節(Holi Festival)和基督宗教復活節今年都在3月,令今年的紀念活動更添多元文化氣氛。

紀念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重點之一當然是如何清除少數族裔社群面對的障礙。作為平機會主席,我曾多次在不同媒體發表評論,及向不同部門和界別提供建議,關注中文水平不足和社會上的定型與偏見,如何影響少數族裔人士的升學、就業和上流機會。

過去10年,政府在非華語學生教育上投放不少資源,在最近一份施政報告亦推出多項就業措施,包括鼓勵政府部門在招聘時按照工作需要,設計專屬的語文能力測試,向具資格的少數族裔申請人提供多一個達到語文能力入職要求的途徑。我深信,透過充分運用資源和落實措施,必能進一步收窄少數族裔人士在中文能力和就業選項上的差異。

升學和就業之外,平機會亦十分關心少數族裔社群能享有平等機會獲取公共服務。每年我們均與社會服務聯會等非政府組織和不同族群的團體會面,收集意見,加以跟進,當中保健、護理和醫療服務經常是討論重點。

語言配套 仍可改善

基於不同團體一直強調,在求診和治療過程中少數族裔語言支援的必要性,衛生署和醫管局加強了語言支援的配套。目前公共服務的傳譯和翻譯服務,主要由民政事務總署資助的「融匯-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提供。資料顯示,衛生署近年一直是使用該中心即場傳譯服務次數最多的部門之一。醫管局亦委託了一個服務承辦商,向有需要的非華裔求診者和病者安排即場、電話及視像傳譯服務,涵蓋17種語言。

根據一些服務少數族裔的團體反映,在一些非預約醫療程序中,例如急症和病房巡診等,傳譯服務的應用仍有可改善之處,然而我認為整體進展情况是令人鼓舞的。

此外,少數族裔社群同樣出現老齡化趨勢。65歲或以上非華裔人口由2011年只佔當中的4.9%,升至2021年的8.6%。惟目前的安老護理服務,對照顧少數族裔長者的語言和文化配套尚待發展,與日益增加的需求似乎有點距離。

另一方面,基層醫療和健康服務愈來愈多元化,例如地區康健中心和公私營醫療協作計劃等,亦需要向少數族裔使用者提供語言支援的相關配套。在最近一次會面中,社聯和非政府組織代表便指出一些基層健康服務單位的英語服務資訊及健康教育信息不足,未能完全解決非華裔使用者在語言支援上遇到的困難。

少數族裔的求助障礙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少數族裔社群在尋求精神健康服務上遇到的挑戰。據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聯同中大和港大在今年2月發布、關於少數族裔精神健康及求助障礙的調查結果,在受訪的273名居港南亞及東南亞裔受訪者中,22.8%存在中度至重度抑鬱風險;求助障礙方面,37%面對精神健康問題時不懂何處求助,32.6%認為精神健康問題是羞愧的,56%則表示文化差異及語言不通有礙他們求助。

處理情緒和精神健康問題的過程中,當事人表達思維和感受尤為重要,兩者皆與語言和文化背景極為密切。不少在港少數族裔基層市民,中文程度有限,也有可能並非以英語為母語。他們接受輔導服務時,在表達個人問題和掌握輔導內容上都可能出現偏差。

文化差異方面,大部分華裔服務提供者未必了解少數族裔的文化和宗教背景,而這些因素可能正是導致精神壓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配套措施以去除語言和文化障礙,定能對輔導及治療效能起到正面作用。

政府與非政府機構合作,試行設立為少數族裔者提供情緒支援及輔導的服務中心,這是朝着正確方向邁出的第一步。成立專責單位以外,公私營合作亦是一個可行方案,讓基層少數族裔病人以受資助的診費前往私營醫療機構,接受以英語甚至少數族裔語言提供的醫療服務。

促進少數族裔加入醫護行業

醫療、護理和輔導人員對照顧少數族裔社群的意識和培訓,亦可持續加強,尤其是在語言支援的需要和文化差異敏感度,以及對他們構成求診障礙的因素。政府更可鼓勵業界在聘用醫護人員和輔助專業人員時,檢討語言要求,讓符合資歷、通曉所需語言和熟悉有關文化的少數族裔,不會單單因其中文水平而未能求職,從而促進少數族裔人才加入醫護行業,向不同文化和語言的人提供更優質服務。

推動語言及文化共融的原則和措施,其實不限於醫護服務,亦可應用於任何範疇。我希望社會各界可提高意識、消除偏見、清除障礙,不論種族、宗教、語言背景等差異,同創共融環境,讓每個人都得到尊重與理解,令他們的聲音得到聆聽、貢獻得到認同,使香港成為一個更宜居共融的家園。

本文於2024年4月9日刊於明報

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