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機會籲持份者協力推行融合教育 共建共融校園(只备繁体版)
下周一是學校開課的大日子,莘莘學子和父母們都做好準備,期待新學年的來臨。然而,對於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和家長,他們可能正懷着戰戰兢兢的心情迎接新學年,除了擔心學校能否給予學生適切到位的支援,亦憂慮子女能否融入校園生活。融合教育的政策及各種支援措施能否釋除學生和家長的疑慮呢?
融合教育建基於平等機會精神
現時政府在中、小學階段推行的特殊教育是採取「雙軌制」。有較嚴重或多重殘疾的學生,會被轉介入讀資助特殊學校,而其他SEN學生,則會入讀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是建基於「平等機會、因材施教」的精神,背後的理念是希望SEN學生在學校提供的適當支援和輔助下,能夠跨越學習障礙,與其他學生一起在主流學校學習。
融合教育在香港已推行多年。在現行的融合教育政策下,學校以「全校參與」模式,秉持「及早識別」、「及早支援」、「全校參與」、「家校合作」和「跨界別協作」五個基本原則,照顧SEN學生,並同時採用「三層支援模式」,為不同程度的SEN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
學校應為SEN學生提供便利措施
平機會一直非常關心SEN學生的福祉,他們能否得到適切的支援,因為這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成效、將來的升學和就業機會,以至能否融入社會。多年來,平機會透過執行法例、政策倡議、研究、宣傳教育等多方面的工作,推動有殘疾及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享有平等教育機會。根據《殘疾歧視條例》,學校或教育機構若基於學生或入學申請者的殘疾而歧視他們,例如不接受SEN學生的入學申請,除非該機構能證明收錄有關學生會對其造成「不合情理的困難」,否則即屬違法。另外,學校或教育機構應為有殘疾的學生提供合理的便利措施,例如在課程安排、服務、設施等方面提供便利,除非此等便利會對該機構造成「不合情理的困難」。
政府持續投放資源改善融合教育
過去十多年,整體社會特別是學校及家長對特殊教育需要的意識提高,加上識別機制改善,被識別和診斷為SEN學生數目大大增加。資料顯示,2023/24學年於公營普通學校就讀的SEN學生約有64 220人,較十年前即2013/14學年的數字(33 830人)翻了近一倍。面對增加的需求,近年政府持續投放額外資源,又推出了不少優化措施,以改善融合教育的推行。政府投放在融合教育的開支便由2017-18財政年度的15億元,大幅增加至2023-24財政年度的38億元。
另一方面,社會上不同界別的持份者亦關注融合教育的推行,今年7月便有立法會議員提出議案,促請政府完善融合教育政策,進一步優化支援措施,包括加強師資培訓和推動醫教社跨界別協作,為SEN學生提供更適切、更及時的評估、治療、在校支援及培訓服務,以及完善SEN學生就業支援及轉銜服務等等。
研究指融合教育支援措施獲正面評價
根據平機會去年公布的「香港普通學校教育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挑戰、有效政策及最佳措施研究」的結果,校長、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和教師對於整體的融合教育政策支援措施持正面評價,他們認為,措施總體上可以達到支援效果,並有助學校推行融合教育。中小學的持份者,包括校長、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教師及各專業支援人員均表示,政府近年持續增加資源有助學校推動融合教育。然而,中小學校長亦反映,最缺乏的資源是人手,因為難以尋找合適的人員協助學校推行融合教育,尤其是缺乏專門照顧某類SEN學生的專業支援人員。此外,教育心理學家和言語治療師等不同的專業支援人員的資源仍然不足。
有SEN學生家長與研究團隊訪談時表示,輪候政府服務時間太長,而他們亦難以負擔費用高昂的私營服務,導致其子女無法獲得及時支援。
坊間機構資助SEN學生接受治療
因應與SEN相關的支援或醫療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坊間有機構為SEN學生推出服務,冀能與公營系統配合,縮短輪候時間,讓學童盡早得到適當支援。據媒體報道,近日有基金推出兒童成長發展綜合資助計劃,讓SEN學生獲取資助接受診斷及治療,以免耽誤學童的發展。
平機會籲各界協助推行融合教育
平機會樂見社會不同持份者為SEN學生提供支援。融合教育的成功推行有賴多個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家校合作及教師專業發展等各方面的配合,方能使其達到更佳的融合成效。此外,社會對SEN學生的接納,以及課堂內外的包容文化,也是成功要素。我呼籲各界人士,包括教職員、專業支援人員、家長及學生等繼續攜手合作,推動融合教育和學校的共融文化,讓學生懂得理解、接受和尊重個別差異,一起構建一個平等共融的社會。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林美秀
(文章於2024年8月30日刊載於《香港01》)
平機會一直非常關心SEN學生的福祉及他們能否得到適切的支援,多年來透過執行法例、政策倡議、研究、宣傳教育等多方面的工作,推動有殘疾及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享有平等教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