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机会委员会

搜寻

主席文章

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的困境(只备繁体版)

04/04/2018

上月下旬,發生了一宗倫常悲劇。有新聞報道指一名婆婆因為要獨力照顧其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孫兒,感到心力交瘁,涉嫌勒死其孫兒後再企圖自殺。悲劇的發生正好反映,現時提供給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及其照顧者的支援嚴重不足。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發展正常的小朋友,要兼顧學業和學科以外學習,已經殊不簡單。對於有發展障礙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來說,更是困難。孩子固然有壓力,家長和照顧者亦承受不少壓力。

我認識一位母親,她育有一名患有自閉症的兒子。她表示當初發現兒子發展異常,欲尋求協助,卻不知從何入手,感到十分徬徨。幸得朋友協助,兒子的問題初步得到解決。可惜輪候診斷和服務的時間頗長,花了數年時間終於獲得治療和服務。不過當兒子上小學後,之前得到的服務亦要停止,再繼而由學校以校本形式提供,但學校對升讀小學的學生提供的支援及銜接服務參差,更不公開透明,家長未必能夠掌握。

該母親訴說,為了爭取兒子在黃金治療期得到最適當的治療,除了政府提供的僅有服務外,她亦另有帶兒子到坊間的服務機構參加個別和小組訓練。由於課程是自付盈虧,所需學費不菲,令她百上加斤。加上要在放學後和假日趕往上課,舟車勞頓,令她和兒子疲於奔命。她說要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令她身心疲累,承受莫大壓力。

該母親更嘆道,政府提供給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的服務既沒有長遠規劃,投放的資源亦嚴重不足,以致輪候診斷和服務時間過長。此外,在融合教育的制度下,政府提供給學校的資源、教師的培訓,以及專業的支援亦不足夠。我相信以上的感嘆並不是個別例子,而是大部份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家庭所面對的困境。

當局除了提供給學童的服務外,亦要顧及家長和照顧者的精神健康。家長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往往面對不少困難,包括校方未必能體恤學童需要、旁人的歧視、社會的標籤,對這些學童和家長的情緒都有相當負面的影響。如果沒有適當的支援,舒緩他們的情緒及提供適切的協助,當他們求助無門時,往往會陷入困境,甚至患上嚴重的精神問題。

我相信每位父母都希望見到子女可以健康、快樂地茁壯成長,不希望他們被社會孤立和歧視。社會大眾應該包容和體諒,讓他們得到平等的學習機會,全面融入和參與社會。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陳章明教授

 

(本文刊於2018年4月4日 - 明辨平等》專欄)

當局除了提供服務予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外,亦要關顧家長和照顧者的精神健康,因他們承受着不少壓力。

當局除了提供服務予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外,亦要關顧家長和照顧者的精神健康,因他們承受着不少壓力。

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