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机会委员会

搜寻

电子通讯 第 286 期

返回
支援非華語學生措施推行多年  平機會主席促政府準確評估政策成效

支援非華語學生措施推行多年 平機會主席促政府準確評估政策成效(只备繁体版)

平機會主席朱敏健先生今個月初分別在《南華早報》及《明報》撰文,促請政府在支援香港非華語學生方面貫徹「以結果為目標」的方針,盡快檢視現行政策的成效。

因應非華語學生對語言學習支援的需求,政府自2014/15學年開始實施一系列措施,包括在中小學實施「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學習架構)、大幅提高幼稚園和中小學的額外撥款、在中學文憑試(DSE)增設應用學習中文科(非華語學生適用)等;2021/22學年的撥款額預計超過5億元。

可是,在1400多名參加2021年DSE的非華語生中,只有不足8%(即111人)應考主流中國語文科,5年間只增加5人。該屆非華語生自小六起受惠於支援措施,但7年下來最終能銜接至主流中文考試的卻低於一成。

朱主席在《明報》的文章寫到:「我們不下一次聽到小學校長慨嘆,非華語小學生踏入中學階段所學的中文,較小學時更淺易;亦有少數族裔家長向我們反映,即使在港土生土長的子女接受6年或以上中文教育,他們在中一入學選科時仍被積極『推動』選取海外中文課程,並不被鼓勵繼續學習主流中文課程。」

他續指:「如此一來很可能造成一個現象,就是老師多年來所投放的心血和政府所投入的大量資源,都變成效果不彰了。更甚者,長此下去,非華裔青年在未來升學就業時仍要繼續面對語言限制,進退維谷。」

平機會認同,以參加DSE主流中國語文科的非華語生數目去評估政策成效或流於片面,亦欠精準。正因如此,政府宜公布更多具體數據,例如成功銜接至主流中文班的非華語生數目、非華語生在「全港性系統評估」的中文表現等,方能讓持份者全面掌握和準確分析實况,進而共同探討如何改善政策。

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