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机会委员会

搜寻

讲辞

「共建香港教育蓝图:香港教育政策圆桌研讨会」

促进少数族裔教育权益的展望—— 平等机会委员会主席周一岳医生演辞

12/12/2014

聯合國大會早於1948年採納的《世界人權宣言》,宣告教育是基本人權;現時,多項國際公約均保障平等教育的權利無分種族。香港的《種族歧視條例》亦明確保障,任何種族的人士在教育範疇不會受到歧視。

但現實與這個有教無類的目標,還有一些距離。在香港,所有本地適齡兒童,包括少數族裔兒童,都享有12年免費教育的權利,其中9年是強制教育。理論上,少數族裔與本地其他兒童享有平等教育權利,但實際上,經濟和社會網絡普遍較弱的居港南亞裔(主要來自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及東南亞裔(如菲律賓、印尼和泰國)學童,他們的就學率在不同年齡組別,都較全港同齡的兒童差。

以下所說的少數族裔兒童就學數據,是指居港南亞裔及東南亞裔學童。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的數據,居於本港3至5歲的少數族裔幼童當中,約有一成半沒有接受學前教育,全港同齡幼童只有8.5% 沒有上幼稚園。17至18歲的少數族裔青年中,有三成已經輟學,而全港同齡的青少年只有一成半沒有在學;在接受專上教育方面,19至24歲的少數族裔人口就學比率只有約26%,與全港同齡青年接受專上教育的比率相差19個百分點。

如果將19至24歲的華裔學童就學率,與各個南亞裔及東南亞裔的同齡學童比較,會發現除了印度裔青年與華裔青年的就學率相約,都是超過四成之外,其餘南亞裔及東南亞裔的青年,以印尼裔19至24歲的青年就學比率最差,只有約8%,其次是尼泊爾裔不足一成半,而巴基斯坦和菲律賓裔19至24歲的青年就學比率亦只有不足23%。

平等機會委員會數年前成立了「少數族裔教育工作小組」,小組舉行了多次會議,並與不同持份者進行分享會交流意見。不論專業教育界人士,少數族裔家長和學生都一致認為,學習中文是少數族裔學生最大的學業障礙,因此,建議制定適合少數族裔學生能力的中文課程及測試系統,提供符合他們升學及求職需要的中文評估資歷。

教育不但是個人的權利,更是決定下一代前途的關鍵因素。有研究指出,本港每三名南亞及東南亞裔兒童中,便有一名兒童生活在貧窮戶中。要解決少數族裔跨代貧窮,必須由教育入手。教育無論對個人就業和社會競爭力都很重要:打好中小學教育基礎,不但大大提高入大學的機會,更打開了一道道機會的大門,令他們日後可以找到一份能夠發揮所長的工作,這個對少數族裔青年和他們家庭的生活都會有改善。

少數族裔的語文教育必須及早開始,包括在幼稚園階段向少數族裔幼童提供適當和足夠的語言和文化學習,訂立一套適合少數族裔學習中國語文的策略和模式,向中小學和老師提供充足的資源及專業培訓,以及加強家長教育和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

首先,用香港父母的“術語",就是我們不應讓少數族裔兒童輸在起跑線上。幼兒階段是學習語文的黃金時間,但許多少數族裔幼童根本沒有上過幼稚園。因此,他們在自理,社交能力,以至語文和學術發展方面均輸在起跑線上。少數族裔兒童本身不是生活在一個以中文為母語的家庭環境,如果他們沒有機會上幼稚園,就連從學校環境打好中文基礎的機會也沒有。幼稚園不但提供中文教育,更讓少數族裔幼童透過與華裔小朋友相處,學習中文。

有一成半少數族裔幼童沒有到幼稚園上學,除了因為部份家長不清楚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外,相信亦與幼稚園學費和雜費高昂有關,不少處於貧窮線的少數族裔家庭未必可以負擔。澳門特區政府早於2010年實行免費幼稚園教育。目前特區政府正在研究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平機會期望政府及早推行免費幼稚園教育,不要讓更多的少數族裔幼童白白錯失打好中文基礎的黃金機會。

同時,政府應考慮向錄取非華語學生的幼稚園提供額外津貼,支援他們教導母語並非中文的幼童學習中文。

2014年《施政報告》公布,由2014/15學年起,教育局會為在中小學推行「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輔以教材和評估工具,幫助非華語學生透過循序漸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讓他們盡早銜接主流課堂;以及向少數族裔學生提供高中程度的應用學習(中國語文)科,提供另一個中文資歷讓非華語學生選擇。不過,相關的師資訓練仍然不足。未來三年,專業進修津貼計劃的目標只是培訓450位中文教師,提升他們教授以中文為第二語文的專業能力。政府應向招收非華語學生的500所學校的全數2,000位教師提供培訓,並向招收這些學生的幼稚園提供更多教師培訓。 此外,現在許多少數族裔學童集中於某一些中小學就讀;某些所謂指定學校的少數族裔學生比例多達九成。雖然教育局表示,巳經沒有指定學校的政策,只是少數族裔家長選擇把子女送到這些學校讀書。但實際的情況是,少數族裔家長有這樣的選擇,是基於部份所謂主流學校未必歡迎少數族裔學童入讀,又或者是其他學校沒有足夠的支援,去教導中文是第二語言的少數族裔學童。教育局實在責無旁貸,需要提供更多資源和支援給願意收取少數族裔學生的中小學。如果少數族裔學童能夠較平均地分布在不同學校就讀,不但少數族裔學童可以與本地華裔學童一起學習中文,華裔學童亦可受益於一個多元文化的學習環境,並且更懂得包容及接納他人。

少數族裔的教育不但是一個兒童教育權利的問題,亦是一個少數族裔婦女權利的問題。小朋友的教育不能單靠在學校進行。其實每個小朋友的第一位老師,並不是幼稚園的陳老師或張老師,而是家中的父母,尤其多數是自己的母親。但少數族裔婦女不少由家鄉嫁來香港;她們不懂中文,很多也不懂英文。她們雖然在香港這個地方生活,但實際只生活在自己族裔的社群之中。由2013年起,教育局鼓勵非華語家長陪伴子女參加暑期銜接課程,幫助升讀小一及小二至小四的非華語學生。但短短一個暑期課程,可以做到的非常有限。

平機會認為,政府應該大力鼓勵少數族裔婦女學習中文,好幫助她們在家中教導子女學習中文,同時,亦幫助她們在社交和工作方面融入香港主流社會。政府應該增撥資源,透過非政府組織舉辦婦女學習中文和朋輩導師支援計劃,同時,亦可以透過現行的「自在人生自學計劃」,增加相關的課程,讓少數族裔婦女有更多途徑和更有彈性地學習中文。

父母不懂說中英文、家庭成員新來港不久、有特殊學習需要(如有學習障礙、身體殘疾或智力障礙)的子女等等,這些都是特別需要關注的少數族裔家庭。這些家庭的子女在接受教育方面,遇到的障礙特別多,不但面對語言的障礙,亦面對文化的隔膜和宗教背景的不同。在照顧少數族裔學童的教育需要方面,我們不但要支持學童本人,還要協助他們的家庭融入香港的社會和生活。

所以,單靠教育局的力量不足以全盤解決少數族裔學童的教育問題,我們還需要其他政府部門,如民政事務局和勞工福利局、福利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去關顧這些特別需要協助的少數族裔家庭。

據統計署2011年人口普查,若扣除家庭傭工,少數族裔人口約有19萬7千人,佔全港人口約3%,其中,普遍經濟和社會網絡較弱的南亞裔及東南亞裔的人數接近8萬人。少數族裔人士居港已逾一世紀,他們的膚色或跟我們不同,但大家都是香港人。

但是,許多居港的少數族裔人士仍然不諳中文,例如南亞裔人士能夠說流利廣東話的人佔三成半至六成不等。

這種語言的隔閡,亦減慢了社會的融和。我們不但需要一個良好的學校同家庭學習環境外,還需要一個融和的社會環境,才可以做到少數族裔人士「人人有書讀」的目標。

融和的社會環境除了需要政府的政策配合之外,還需要公眾價值和態度的改變。在少數族裔的教育問題上,我們特別需要校長和老師擁抱包容和平等的理念,不要聽到報讀學生的名字、看到他們的膚色是少數族裔,就心生抗拒。我們希望教育工作者不要只看學生或者學校短期的成績,而是給少數族裔學生一個平等的教育機會,包容不同種族的文化異同,鼓勵和協助少數族裔學生學好中文,力爭上游,找到人生的目標;我們亦希望透過少數族裔學生融入主流學校,令其他本地華人學生自小可以學習到不同文化,學懂尊重不同種族的人。因此,我們需要進行廣泛的公眾教育,宣揚多元文化社會的好處,締造一個共融的環境,讓少數族裔兒童可以融入校園的中文學習環境,也融入本地社會,成為香港社會的一份子。

页顶